方振宁:知•美术馆未来运营是真正挑战
0条评论 2014-07-18 09:27:13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方振宁

\

方振宁

建筑评论家、策展人方振宁谈“设计:为了爱犬”展

问:作为“设计:为了爱犬”中国展开幕学术论坛主持人,你怎么看这个展?

方振宁:这是一个通过著名建筑师和艺术家,为爱犬设计建筑之外,探索建筑的多种可能性的世界性巡回展。为犬建筑的原点是为了亲情,为人建筑则是社会建筑的原点。本质上,这个展览探讨的是人性,狗在日本地位很高,吃狗肉在日本是不可思议的,这个展览说是要建立狗跟建筑的关系,实际上,我们要探讨的是人和狗的关系。

问:似乎原研哉强调的是,这个展览并不是讲给狗盖房子……

方振宁:我觉得展览主要不是想借狗来谈人和建筑的关系,人和建筑的关系没有狗也能谈,为什么要把狗放进去呢?那是因为狗跟人有着一种非常悠久的历史性的关系,人把狼驯化成狗,进行人工性的培育,培养出这么多品种来,为什么狼没有这么多品种?这正好是跟人发生关系之后,人性化了,人和狗的关系是亲密的,有很多感人故事,“为犬建筑”体现了人类良知,建筑师王昀在北京的一个住宅区给狗做了一个园林,实体的,真做了一个,他说光建筑不行,狗要跑的,说明还是有人在想到狗。

问:过于强调狗与人的关系,会不会降低这个展的延伸性和可能性?

方振宁:这是我最近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拍的一些照片,你看,这些油画把狗作为画面的主体,在绘画中很少见,人和周围风景只是配角;再看这一张,当其它动物被宰杀成为人类盘中餐时,狗却安然无恙,显示人类与狗的关系不一样;这些壁挂中没有其它动物,没有猪只有狗……这些画对我很有启发,猎犬也好导盲犬也好,狗一直是帮助人类的、是忠诚的,我们应该利用这次机会,彻底地把狗在人类进化中和人的关系说清楚,人和其它动物比如鸭子、鹅都没有这种关系,这就讲到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给狗盖房子,为什么不为猪、为马、为牛做呢?这条线就清楚了,日本的策展人、学者、艺术家也好,他们有人类史的胸怀、知识在心里,所以会做出不一样的东西来,这不是一个做工的问题。

问:从建筑评论的角度,怎么看知美术馆?

方振宁:这个美术馆做得不错,但是你不能按美术馆来要求它,他原来做的是一个垂直的景观,几层都是有水池的嘛,如果按美术馆的要求来看,它的利用面积是非常小的。但是这个美术馆非常有名,在隈研吾的最新建筑作品集里,是拿她做封面的,在日本,这个美术馆好多人已经知道了,所以一个地方让好的建筑师来做的话,本身就会有一种广告效应。我最先知道这个美术馆还是从日本杂志上看到的。这些照片是我专程去拍的,这是晚上拍的,景观很漂亮;这是隈研吾常用的手法,很通透……

问:作为资深策展人,怎么看这次美术馆将原研哉的“设计为了爱犬”展做了开馆展?

方振宁:在中国有很多私人美术馆,他们的开馆展一般都是盖这个美术馆的老板的私人藏品,大多以架上绘画为主,有的人可能还有一些装置作品,知美术馆用这样一个人类普遍关心的话题做开幕展,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虽然地处偏远,但这也是很多人会专程前往的一个原因,因为在那样的一个地方,一般来说是单向通行,专门为这样一个展览而去,大家都要经过选择,这挺不容易的,我就希望知美术馆不是这一个展览做得好,下面要好好考虑一下它的运营规划问题,将来它怎么利用这个美术馆,不利的条件是什么,有利的因素是什么,应该很好地进行理性的分析,如果这种好的活动不能持续的话,就很可惜,现在的美术馆只是一个硬件系统,如果没有软件进行激活的话,不可能成功的。

问:具体有些什么建议?

方振宁:目前来看,知美术馆周围生态环境好,一片绿,是个像风景区一样的地方,美术馆设计得也非常好,但是她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里。美术馆做完了之后建筑师就走了,需要你来运营、盘活,不然就成了蚊子馆,中国这方面人才非常少,未来的运营,我认为第一必须要请一个资深的策展人,可以说是艺术总监或者执行馆长,但是一定得资深,馆长必须知道策展人的价值,要尊重人家。它不能做简单的架上绘画或者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这种东西,不会有人去看的,因为那种东西太多了,它应该做那种比较个性化的,而且属于那种不去这个地方看就看不到的,所以观众就必须去朝圣。所以选题非常重要,不一定在中国选,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选,我觉得它的方向一定是这样的。

举个例子,上次LV那个关于旅行的历史展,展示其箱子进化的历史,但是非常有内涵,让你了解的不止是品牌,而是一个工具对人类的旅行,对社会的进化起了多大的作用,有着文化史的,明确的课题性的意义,这样就可以把周边学校的学生带动起来去看,老师可以去辅导啦讲课啦,就像课堂一样,教科书式的展览就会去很多人,比如这个地方举办一个斯卡帕的素描展或者他的字体啊素描啊设计展的话,很多建筑师都会专程来看,现在很多人看了我拍的这个美术馆的照片后就想去看,她还是有很多优势。

问:她的周边还有一些博物馆聚落……

方振宁:呼应起来,也是一个办法,世界上再好的美术馆它也不能是孤立的。像日本的直岛美术馆,濑户内三年祭的时候,杂志做一个专辑,组织一次夏季旅游,一条线就去了,不然你就是一个“孤岛”,比如说伊东丰雄在那里有他自己的美术馆,但那个地方交通很不方便,坐船也要等,如果你把那一带所有信息写得非常详细,串成一条线,我想肯定会有人去看。

问:换言之,你认为美术馆的真正挑战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方振宁:孩子生了你还得养啊,一直养到他成年为止,你可以不管了,但是十八岁以前你一定要养。你不养社会就得养,总之要有人养,美术馆也一样,不能让它成为弃儿。“养”是什么,就是要保持它的香火,一个庙如果没有香火这个庙就倒掉了,你看那些庙不存在了,一定是没有香火没有信仰在里面。美术馆要不断地吸引人,你得把它搞得好好的,比如说在日本美术馆到了夏季,知道小孩都放假,家人往往会带孩子出去旅行,所以它就专门办针对少年儿童的展览,不止是内容,包括它陈列的方式都改变了,比如它把那些名画都挂得很低,只有一米高,这样他能看见,如果挂得很高他就看不见,你看它想得那么周到,回到中国一看,美术馆展什么呢?是个馆藏展,同样的时间段,它就没想到儿童这一面,你做一个工作坊也好,做一些讲座也好,就把这些孩子都找来了嘛,在美术馆办讲座,让他们看画不挺好吗?

编辑:孙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