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市场调整两年多了,仍不见底,大大超出了当初最悲观者的预期。经济减速的不可抗,但也有艺术品市场自身不规范的因素。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美国Artnet全球有限公司发布的《全球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2012年统计年报》显示,2012年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成交额重挫47.9%,海外市场则有2%的增长。这不是简单地用“金融危机”能解释的,而是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的自身问题。
如果调查“艺术品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诚信”和“鉴定”应是频率最高的词汇。
艺术品拍卖是一手托两家,这一模式有赖于参与者的高度诚信。然而,拍卖行做局的“拍假”“假拍”如影相伴。原本“拍假”是能力问题,“假拍”是品质问题,而在金钱唯一的标准衡量下,能力和品质都不是问题,金钱才是问题。于是,一眼假的“东东”成群结队地奔向拍场,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动辄一飞冲天。
买家也非全属弱势。从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推算,每年数百亿的成交额中,四成以上未完成结算,2011年的比例是48.35%,2012年为43.95%,2013年为43.37%。数据可谓触目惊心。海外也时现不结算,如伦敦邦瀚斯春拍的清嘉庆御制黄花梨嵌粉彩山水人物图瓷板屏风十二扇(385×53×72厘米),估价80万至120万英镑,一年前刚在意大利卡姆比拍卖行估价1.2万至1.5万欧元上拍,170万欧元(约合145万英镑)成交。
鉴定问题是诚信问题的衍生。因没有公信力的独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真伪纷争往往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窘境。媒体包装的鉴定家们活跃在低端市场,他们口若悬河,指点江山,贬损文博专家,拉几个土豪当钱包,东拼西凑的书籍畅销于信众。
按惯性思维,叠床架屋地建立相应机构是解决之道,如有人呼吁建立全国性的艺术品市场征信机构和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但在市场经济时代,依靠行政力量建立的此类机构,产生的问题肯定远多于所能解决的问题。
市场问题由市场解决,是不二法门。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