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君:“笔墨”与“创新”——从1962年“中国画的创新与笔墨问题之争”析回归传统之潮
0条评论 2014-10-21 14:03:0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1〕《美术》1962年第4期,第32页。

〔2〕据郎绍君文章,“长安画派”的名称可能是七十年代后期才开始普遍使用的,代表画家有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方济众以及晚一辈的王有政、郭全忠、罗平安。郎绍君《论现代中国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 第302-303页。

〔3〕郎绍君《论现代中国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303页。

〔4〕在展览座谈会上许多画家、理论家如叶浅予、华君武、李苦禅、王朝闻、蔡若虹等都肯定了西安画家的地域性风格,其中华君武就提出“可以搞关中学派”的意见……

〔5〕郎绍君《论现代中国美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306页。

〔6〕如《转战陕北》、《东方欲晓》、《南泥湾途中》等。

〔7〕也由于1957年赵望云在“反右”中被打成“右派分子”,石鲁便理所当然成为“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

〔8〕王逊《对目前国画创作的几点意见——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第二届展览会观后》,《美术》1954年第8期。

〔9〕详见葛玉君《“中国画”命运转机——“双百”及“双百”后中国画论争研究》,《美术研究》2011年第1期。

〔10〕详见葛玉君《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画论争解析》,《美术》 2007年12期 。

〔11〕详见葛玉君《“中国画”命运转机——“双百”及“双百”后中国画论争研究》,《美术研究》2011年第1期。

〔12〕《新意新情——西安美协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座谈会记录》,《美术》1961年第6期,第23页。

〔13〕1955年,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周扬便做了关于“笔墨”的官方论述,“笔墨技法当然是我们国画的特点之一……笔墨技法既然是我们民族绘画艺术的特点,这种技法,既然是多少年代、多少画家的创作经验积累起来的,因此我们就必须重视它,很好地研究它,整理它,将它继承下来,不要没有经过分析研究就轻率地去抹煞和否定它。”《关于美术工作的一些意见——周扬同志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全国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纪要》,《美术》1955年第7期,第15—18页。同时,国画家秦仲文也提出,中国画必须具备两点,“第一,它的内容具备有笔有墨的特征,即是说笔精墨妙。……第二,它的形式既不是西画,又不是日本画,显著地具有我们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特色。”秦仲文《读艾青“谈中国画”和看中国画展后》,《文艺报》1956年6月第11期,第26—27页。

〔14〕1963年《美术》第1期发表李恁的文章《与孟兰亭先生商榷》;第2期又组织了“什么是新,如何新”的“美术家谈心笔会”( 张安治、辛莽、许幸之、蒋兆和、安林、戚单、司徒桥、王琦、秦岭云、李焕民都发表意见),以及周韶华、刘纲纪:《略论中国画的笔墨与推陈出新》;第5期周韶华的《问〈喝倒彩〉者》等文章,最后第6期发表了王朝闻的文章《探索再探索——石鲁画集序》讨论基本结束。

〔15〕施立华《喝“倒彩”》,《美术》1962年第5期。

〔16〕并举例石鲁的一张作品《家家都在花丛中》“近看远看都不觉得美,用笔不见功力,也很缭乱。”……支持孟兰亭而对石鲁抱否定态度的文章还有刘炳森、葛路、王明立、王漆、铁丁等人,大家都从“传统笔墨功力不够深厚”与“失之粗野、深度不够”等方面对石鲁作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

〔17〕李恁《与孟兰亭先生商榷》,《美术》1963年第1期,第38页。

〔18〕参见《关于中国画的创新与笔墨问题 来搞综述》,《美术》1963年第1期,第33—34页。

〔19〕如周韶华、刘纲纪等人认为目前大家对笔墨问题的关心不是偶然的。

〔20〕周韶华、刘纲纪《略论中国画的笔墨与推陈出新》,《美术》1963年第2期,第10页。

〔21〕周韶华、刘纲纪《略论中国画的笔墨与推陈出新》,《美术》1963年第2期,第10页。

〔22〕周韶华、刘纲纪《略论中国画的笔墨与推陈出新 续》,《美术》1963年第3期,第35页。

〔23〕 周韶华、刘纲纪《略论中国画的笔墨与推陈出新 续》,《美术》1963年第3期,第35页。

〔24〕详见编辑部《关于中国画的创新与笔墨问题·来搞综述》,《美术》1963年第1期,第35页。

〔25〕到了90年代初,笔墨问题又一次成为国画(水墨画)论争的一个主题,且在一段时间内它甚至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此段论争由吴冠中发表于香港《明报月刊》1992年3月号的《笔墨等于零》引起,随后万青屴有文章《无笔无墨等于零》(载《名家翰墨》,1992年第32辑)表示不同意见。到1998年北京《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大展》研讨会上张仃发表论文《守住中国画的底线》时论辩“白热化”,一时间纷纷报道。见《论吴冠中--吴冠中研究文选》,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据统计,1992年至2000年之前,直接参与笔墨论争的文章即多达200余篇,充分显示了关注中国画前途的热情。

〔26〕新中国初期的中国画教学中曾有“以人物为主、以写生为主、以工笔为主”的教学方针。

〔27〕新中国初期曾因其封建的、形式主义的性质而必须被改造。

〔28〕最初是在1961年上半年,由中宣部主持起草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草案)》,共十条(简称《文艺十条》),1961年8月,《文艺十条》印发各地征求意见后,由陆定一主持修改,最后压缩成《文艺八条》,经毛泽东、刘少奇审阅后于1962年4月30日,以中共中央名义批转发全国执行。本文关于“文艺八条”方面的问题,除单独注释外主要参照了夏杏珍主编的《六十年国事纪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以及其《试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次文化政策的调整》(《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11月,第9卷第6期,第66—74页)一文,特此说明。

〔29〕此条例的第一条就是“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且就这一条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根本方针……”“(二)文学艺术创作的题材,应该丰富多样,作家艺术家有选择和处理题材的充分自由。”“(三)鼓励文学艺术创作上的个人独创性,提倡风格多样化,发展不同的艺术流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367—368页。)第四条“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的第一点也提出:“文艺批评应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在人民内部,对文学艺术作品的不同意见和文艺理论上的不同观点,有讨论的自由,批评的自由,也有保留意见和进行反批评的自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373页。)

〔30〕在文艺八条出台前的6月,北京新侨饭店召开的“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展开了讨论。6月19日,周恩来作出了重要讲话,着重阐述了怎样营造一种民主空气,以利调动文艺界的积极因素,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问题。周恩来在批评了“五子登科”的做法后,强调要改变领导作风,发扬民主,贯彻“双百”方针政策。(《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2页。)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582页。

〔32〕参见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416页。

〔33〕比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等人就展开了对儒家文化的积极探讨,冯友兰提出“儒家学说具有普遍性”的论断,他认为“……当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时,孔子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但“孔子学说对所有非统治阶级——农民、手工业工人、商人——和对地主一样都有意义。在与奴隶主和贵族的斗争中,地主必须赋予他们的意识形态以一种‘普遍性形式’”。并且进一步认为,儒家关于“仁”的概念,也体现了所有阶级的普遍伦理标准。冯友兰《关于孔子讨论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哲学研究》,1963年第6期,转引自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416页。

〔34〕在这次会议上广州中山大学刘节便认为,“中国历史的模式和西方模式不同。阶级斗争可能曾经支配西方历史的发展,并且可以解释当代的事件,却不曾支配中国的发展。刘坚决认为,由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近代明确地表述的,古代的思想家不可能理解这种思想。我们不应当把我们时代的问题不适当地强加于古人。” 翦伯赞在当时则提出了“让步论”。《中国的哲学研究》,1972—1973年秋冬,第18页。转引自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416页。

〔35〕“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0页。

〔36〕1958年11月,毛泽东在郑州召集中央工作会议时,建议学习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开始检查文化教育方面“左”的错误。与此同时,周恩来于1958年12月,召集陆定一、张际春等宣传文教部门的负责人研究这些问题,并指示要认真执行党的“双百”方针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1959年5月3日,周恩来在《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见周恩来《关于文艺工作的三次讲话》,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5页。)的报告中,阐述了十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对“大跃进”以来文艺工作中“左”的做法进行了委婉的批评。1959年4月18日,周恩来又于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一支成千万人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历史任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16页。),毛泽东则在同年9月15日,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负责人和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座谈指出:现在不是1957年那样的形势,知识分子大有进步!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11月2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统战部的《关于在民主党派、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不进行反右倾斗争的整风意见》,及时纠正了“左”的做法,受到党外人士、知识分子的热烈拥护。

〔37〕在知识分子问题上,周恩来有过三次重要的讲话。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的讲话《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一次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前夕,他在1956年1月党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所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一次是1962年3月在广州对参加科技工作会议和戏剧创作会议代表的讲话《论知识分子问题》,这三次讲话是周恩来重视教育,尊重知识分子的写照,同时也是十七年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三篇重要文献。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309—310页。

〔39〕此时发表的有关山水花鸟的文章有数十篇,主要包括:张鹤云《论花鸟画的徐黄二体》,《美术》1957年第7期,第40页;田青《我们需要山水和花鸟画》,《美术》1959年第4期,第12页;雪农《花鸟画创作杂谈》,《美术》1959年第4期,第11页;中央美术学院学生 范曾《对石涛画论的几点体会》,《美术研究》1959年第4期,第39页;卢平《略谈山水花鸟画》,《美术》1960年第4期,第47页;秋文《也谈山水花鸟画》,《美术》1960年第5期,第51页;记者《关于山水、花鸟画问题的讨论》,《美术》1961年第2期,第47页;《天津、沈阳举行花鸟画问题学术讨论会 》,《美术》1961年第5期;贺天健《中国山水画的美学问题》,《美术》1962年第1期,第21页等;胡絜青《读“寒塘聚禽图”》,《美术》1959年第4期,第20页;郑为《试论古代花鸟画的源流及发展 》,《文物》1963年第10期;郭味渠《花鸟画溯源》,《美术》1961年第3期,第72页;学知《早期的山水画》,《美术》1961年第3期,第71页;徐邦达《谈徐、黄花鸟画派的一些问题》,《美术研究》1959年第4期,第23页……

〔40〕笔者在《“中国画”命运转机——“双百”及“双百”后中国画论争研究》(《美术研究》2011年第1期)一文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展开。

〔41〕比如早在1955年5 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就曾经讨论过山水画、花鸟画“要不要”的问题,并且在1958年11月召开的全国美术工作会议期间也曾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当时就有“山水花鸟如何反映现实?”“群众要不要画或学山水花鸟画?”等讨论。甚至还有人质疑,“美术是否还有山水画这一部分?”等,当时虽然对这些问题都曾有所讨论,但却没有得到重视与展开。

〔42〕何溶《山水、花鸟与百花齐放》,《美术》1959年第2期,第7—81页;何溶《美哉,大自然风景!——再论山水、花鸟与百花齐放》,《美术》1959年第4期,第14页;何溶《牡丹好,丁香也好——“山水、花鸟与百花齐放”之三 》,《美术》1959年第7期,第8页;何溶《比自然更美——纪念于非闇先生,兼论山水、花鸟与百花齐放 》,《美术》1959年第8期,第42页。

〔43〕何溶《山水、花鸟与百花齐放》,《美术》1959年第2期,第7—81页。

〔44〕何溶《山水、花鸟与百花齐放》,《美术》1959年第2期,第7—81页。

〔45〕何溶《美哉,大自然风景!——再论山水、花鸟与百花齐放》,《美术》1959年第4期,第14页。

〔46〕何溶《美哉,大自然风景!——再论山水、花鸟与百花齐放》,《美术》1959年第4期,第14页。

〔47〕葛路《再谈创造性地再现自然美——关于花鸟画创作问题》,《美术》1959年第8期,第5页。

〔48〕华夏《关于“主要”与“次要”——评“牡丹好,丁香也好” 》,《美术》1960年第1期,第12页。

〔49〕夏农《还是应该有主次之分》,《美术》1960年第1期,第13页

〔50〕关于中国画的其他问题文章还包括:潘天寿《回忆吴昌硕先生》,《美术》1957年第1期,第15页;于非闇《谈吴昌硕的绘画》,《美术》1957年第1期,第17页;《关于中国画特点问题的意见》,《美术》1957年第12期,第40页;阎丽川《国画和西画的比较研究》,《美术》1957年第7期,第42页;孙奇峰《关于中国画的透视问题》,《美术》1958第1期,第43页;熊纬书《论中国画“计白当黑”与“咫尺万里”两特点》,《美术》1958第1期,第44页;张文田《略谈黄宾虹的墨法》,《美术》1958年第5期,第40页;《谈中国画的题款》,《美术》1959年第2期,第39页;秦仲文注《画论选注》,《美术》1959年第6期,第50页;秦仲文注《画论选注——画筌》,《美术》1959年第9期,第51页;胡蛮《北京中国画的新发展》,《美术》1959年第10期,第7页;秦仲文《近代中国画家与画派》,《美术研究》1959年第4期,第27页;王伯敏《黄宾虹画论研讨》,《美术研究》1960年第1期,第42页;郭味渠《芥子园画传》,《美术》1961年第6期,第71页;田文《中国画的分类》,《美术》1961年第1期,第70页;王珂《明代山水画的派别》,《美术》1961年第4期,第68页;小凡《海上名家》,《美术》1961年第4期,第68页;吉《中国画的品评》,《美术》1961年第4期,第69页。

〔51〕展品目录:顾恺之《洛神赋图卷(第一卷)》、《洛神赋图卷(第二卷)》、《列女仁智图卷》、《斲琴图卷》、《女史箴图卷》;李思训《唐人宫苑图轴》、《唐人宫苑图卷》、《唐人九成宫执扇》;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山庄图稿本》、《维摩演教图》、《番王礼佛图卷》、《西岳降临图卷》、《击坏图卷》;王诜《渔村小雪图卷》、《自书诗词卷》;米芾《珊瑚复官帖册》、《行楷兰亭序跋卷》《小行楷破羌帖跋赞卷》、《行楷尺牍三札》;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卷》、《云山墨戏图卷》、《行书题文潞公书卷跋》、《行书动止持福帖册》;倪瓒《竹枝图卷》、《幽润寒松轴》、《梧竹秀石图轴》、《古木幽篁图轴》、《秋亭嘉树图轴》、《杨竹西小像补景》、《小楷书静寄轩诗轴》、《行楷书淡室诗轴》;王绂《古木竹石轴》、《墨竹轴》、《潇湘秋意图卷》、《竹鹤双清图轴》、《北京八景图卷》、《湖山书屋图卷》、《隐居图卷》、《墨竹图》、《竹石册一开》、《小楷书诗册一开》;徐渭《墨花卷》、《雪蕉图轴》、《梅花芭蕉轴》、《墨葡萄轴》、《驴背吟诗图》、《山水人物册八开》、《行书点鼠赋轴》、《行书画锦堂记轴》;朱耷《墨松图轴》、《蕉竹图轴》、《荷花水鸟轴》、《古木集禽图轴》、《猫石花卉卷》、《梅花轴》、《山水册四开》、《花卉卷》、《书札五开》。详见位育《故宫博物院纪念古代十大画家展览简目》,《文物》1961年第6期,第38—40页。

〔52〕《十大画家艺术成就的探讨》,《美术》1961

编辑:黄亚琼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