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分手大师还是独身大师——大师也光棍儿
0条评论 2014-11-10 18:43:40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李晶整合

哲学家: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
 
古希腊圣贤,"精神恋爱"的鼻祖,认为男男之间的爱慕为世间为最高级的情感形态。他还是最早的共产主义分子,在其不朽著作《理想国》里论及婚姻时曾说,理想的社会应该是:共产、共妻、共子。柏拉图说:"美好的观念较美人尤为可爱。"这位居于起源地位的古希腊哲
学家不仅从审美、政治、道德等层面建立起摧毁家庭和婚姻的理论,而且一直推行着他注定要失败的伟大计划。富于戏剧性的是,在一次热闹的婚席上,81岁的独身主义鼻祖在谈笑风生之际溘然长逝。

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

\
 
一八七五年,三十一岁的尼采说:"我四处徘徊,孤独的像一头犀牛。"当时,他最要好的朋友都陆续成婚,只有他情无所归,最后他将童贞献给了青楼,并染上了梅毒,而后他愤愤地说:要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45岁后的尼采陷入了疯狂,跟最好的朋友瓦格纳闹僵以后,他就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唯一的妹妹照顾了他整整十年,在新世纪的一个早晨,他静悄悄的离开了人间。

尼采的声音"重估一切价值"至今仍回荡在哲学的天空,但他对女性的看法却显得偏狭和残忍。他说女人是"多么危险的、鬼鬼祟祟的、潜行的小小食肉动物";爱情的基础是"两性之间不共戴天的仇恨"、是"一对灵魂的贫乏";结婚"终结了短促的疯狂,代之以漫长的愚蠢"。对于他自己的独身选择,他解释道:作为一个哲学家,我必须摆脱职业、女人、孩子、祖国和信仰而获得自由。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

\
 
作为一名著名的悲观主义者,叔本华的这种情结的来源或许和他与母亲的破裂关系有关。主张禁欲忘我。叔本华出生于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性情孤僻。父亲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因溺水去世。母亲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财产,使他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最后因肺炎恶化去世。

叔本华他孤独一生过着孤独,忧郁和愤世嫉俗的生活。叔本华恨世界上的一切女人,他认为女人狡诈,虚伪,没有理性。他一辈子最想不通的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愚蠢的男人会喜欢那些"窄肩/短腿/肥臀"的丑陋女人,他说,爱情是骗人的,婚姻即坟墓,一个人不快乐,多个人也不会快乐。在叔本华的论女性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态度,他认为女性"只是冀求恬静,平稳地度其一生。""既愚蠢又浅显——一言以蔽之,她们的思想是介于成人和小孩之间""不理性"互相仇视""总事事陷入主观"。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
 
"我们是痛苦的,因为我们自由!"——萨特

萨特和波伏娃相识于1929年,那年萨特23岁,而波伏娃21岁,此后他们的一生就紧紧相连,此后萨特在文学、哲学、政治活动中的每一步,都有波伏娃的身影,他们互相影响,共同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他们的结合与众不同,萨特不喜欢一夫一妻制,波伏娃的想法与萨特不谋而合,于是他们俩订立了一个契约:他们俩将永远情投意合、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这种关系,但同时双方保证各自在生活、感情和性的方面享有充分自由,条件是永远不隐瞒和撒谎。

虽然萨特和波伏娃各自有过许多"艳遇",但是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抛弃过对方。甚至有一段时间,他们和波伏瓦的学生奥尔加关系暧昧,理由是:重新创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萨特和西蒙娜至少有五个共同情人,包括男人和女孩。

1980年4月15日晚9时,萨特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此前的弥留之际,萨特拉着波伏娃的手,用不连贯的话语说:"我非常爱你,我亲爱的海狸(波伏娃青年时代的绰号)。"

萨特于1955年9月访问中国,受到高规格的接待。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周恩来主持的国庆招待会,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国庆观礼,毛泽东、陈毅分别接见了他。萨特去世,六万名巴黎市民浩浩荡荡的为他送葬,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说:萨特的逝世,使我感到人类智慧的一盏明灯熄灭了。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

\
 
康德是个固执的小老头,因为他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哥尼斯堡。康德年轻时在贵族家中做过家庭教师,爱上了美丽、高贵的女主人,但以伤心的结局收场。康德渐渐体会到了独身的好处,他深居简出,每天清晨5点起床,下午3点散步,晚上10点休息,一日一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就在他那一亩三分地里,写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然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开始仔细研读。他生活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午后的散步是如此准时,以至于哥尼斯堡人都拿他来调对挂钟的时间。他就这么按部就班的生活,没有妻子,没有儿女,直到生命的花儿萎谢。叔本华说,只有哲学家的婚姻才可能幸福,而真正的哲学家是不需要结婚的。这个悖论,想必康德也深谙其中味吧?

编辑:李晶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