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分手大师还是独身大师——大师也光棍儿
0条评论
2014-11-10 18:43:40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作者:李晶整合
哲学家: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

学家不仅从审美、政治、道德等层面建立起摧毁家庭和婚姻的理论,而且一直推行着他注定要失败的伟大计划。富于戏剧性的是,在一次热闹的婚席上,81岁的独身主义鼻祖在谈笑风生之际溘然长逝。
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

尼采的声音"重估一切价值"至今仍回荡在哲学的天空,但他对女性的看法却显得偏狭和残忍。他说女人是"多么危险的、鬼鬼祟祟的、潜行的小小食肉动物";爱情的基础是"两性之间不共戴天的仇恨"、是"一对灵魂的贫乏";结婚"终结了短促的疯狂,代之以漫长的愚蠢"。对于他自己的独身选择,他解释道:作为一个哲学家,我必须摆脱职业、女人、孩子、祖国和信仰而获得自由。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

叔本华他孤独一生过着孤独,忧郁和愤世嫉俗的生活。叔本华恨世界上的一切女人,他认为女人狡诈,虚伪,没有理性。他一辈子最想不通的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愚蠢的男人会喜欢那些"窄肩/短腿/肥臀"的丑陋女人,他说,爱情是骗人的,婚姻即坟墓,一个人不快乐,多个人也不会快乐。在叔本华的论女性中也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态度,他认为女性"只是冀求恬静,平稳地度其一生。""既愚蠢又浅显——一言以蔽之,她们的思想是介于成人和小孩之间""不理性"互相仇视""总事事陷入主观"。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

萨特和波伏娃相识于1929年,那年萨特23岁,而波伏娃21岁,此后他们的一生就紧紧相连,此后萨特在文学、哲学、政治活动中的每一步,都有波伏娃的身影,他们互相影响,共同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他们的结合与众不同,萨特不喜欢一夫一妻制,波伏娃的想法与萨特不谋而合,于是他们俩订立了一个契约:他们俩将永远情投意合、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这种关系,但同时双方保证各自在生活、感情和性的方面享有充分自由,条件是永远不隐瞒和撒谎。
虽然萨特和波伏娃各自有过许多"艳遇",但是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抛弃过对方。甚至有一段时间,他们和波伏瓦的学生奥尔加关系暧昧,理由是:重新创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萨特和西蒙娜至少有五个共同情人,包括男人和女孩。
1980年4月15日晚9时,萨特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在此前的弥留之际,萨特拉着波伏娃的手,用不连贯的话语说:"我非常爱你,我亲爱的海狸(波伏娃青年时代的绰号)。"
萨特于1955年9月访问中国,受到高规格的接待。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周恩来主持的国庆招待会,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国庆观礼,毛泽东、陈毅分别接见了他。萨特去世,六万名巴黎市民浩浩荡荡的为他送葬,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说:萨特的逝世,使我感到人类智慧的一盏明灯熄灭了。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

编辑:李晶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