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博:澄明与遮蔽在此争执
0条评论 2014-11-12 15:16:2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
胡项城   “鸣相酬——胡项城作品展”现场

为了参与自然循环的逻辑,乡村生活有限而谦卑。为了达致有限,乡村生产的知识也谦卑,它为遮蔽其上的世界提供可以推及普世的阐释,就像稻麦或丝麻,有因有果,圆融有序,无需僭越或发明新的秩序。几年前,经由诗人萧开愚引见,我得以结识胡项城先生。在青浦等地,他徒凭知识分子的立场摆弄砖瓦,借一处处废弃工厂的原址,试图重新构筑乡村生活的外壳与内核。

那是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前后。城市--匮乏自然神与上帝的物理世界--正被无神论者逻辑下游的放大镜持续赋值:人工造物成为美好生活之源而非结果。胡先生旅居非洲多年,彼时正担任博览会非洲联合馆艺术总监,自然明白非洲参展兄弟的尴尬。谦卑参与自然循环的乡村生活绝非动物一般的存在,为了展示值得尊敬的当代非洲文化,胡先生支持,萧开愚主编,集合国内一众青年诗人,全面翻译出版一部当代非洲诗选。旅居非洲之前,作为成功艺术家的胡先生亦曾旅居日本多年,借鉴东瀛保持完好的民艺,领悟传统与现代之间,并非仅有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二元思维一途,二者径可共赢共生,况且,针对现代语境中过度设计导致的机巧,传统本就藏着祛除遮蔽的解毒剂。

我在金泽见识到胡先生非洲时期的艺术,他向解毒剂致敬,尤其是人类传统中未经文明加工的部分。作为曾经以照抄自然的方式描绘过西藏的艺术家,胡先生有着那一代人身上罕见的远识与果敢,他将以往的市场成功视作废墟,但废墟并非消极,而是重新定义天际线的必经之途。摄影与设计已经承担了复制现实与提升机巧的视觉使命,胡先生常说,我们应该直观单纯一点,毕加索曾从非洲工艺品中获得启示,杜布菲则向儿童画和精神病患者的原生艺术学习,所有这些外行看来貌似倒退的努力,都是为了使艺术获得无限制、不确定的境地,胡先生从非洲草船借箭,去一种更接近自然的原生传统中贷取笨拙,以成就一种破解文化限定之道。

\
展览现场

世界博览会过去数年,胡先生介入乡村社会的工作,有成功更有挫折,但这一切无疑是当代艺术家必要的磨练。

2014年秋,萧开愚再度邀我前往金泽,只不过,不再是前往胡先生费劲心力新建的那一处"古宅"--我依然清晰记得举办非洲诗歌朗诵会的那个夜晚--而是造访他的艺术工作室。胡先生骑着自行车前来国道旁接引,一身沾满颜料的工作服,他刚刚在日本动了手术,但单薄身躯蕴含的能量依然填满了四五个彼此衔接的巨大厂房--昔日粮仓中,塞满了他尚未完成的作品,我被同时创作的至少上百件绘画与装置深深地震惊。

这一回,他挪用了欺近衣襟的当代史中的废墟。大量的木头材料,来源于以城市化或城镇化为名,交易土地的历史进程。此一进程比任何文化革命更彻底地拔除了传统生活的物质外壳,数百年历史的房屋被拆解为木质构件,有的被城市生活取走,成为家居装饰的调料,一如中央电视台直播的非洲动物大迁徙一般被凝视,但更多的沦为废物或垃圾,胡先生将其拼接为一种特别的艺术--绘画装置。

那些废木自身并无意识,但它们却是作为历史意识的一部分,正如它们的本源--树木--属于推动世界的普遍智慧的一部分。人类的粗暴可以增减树木的数量,改变人工制成品的形态,却无法更改普遍的智慧。那些废木经由艺术创作而重获加冕,仿佛灾难与残忍反倒成为一种有益的培养基,它们无法动摇蔑视普遍智慧的相对主义,无法动摇以虚无始,以自我毁灭终的无知者的无畏堕落,但它们足以成为一种证据:澄明与遮蔽曾在此争执。

胡先生并不经由艺术呈现美与完美。美是装饰的任务,完美则是上帝亦无法设想的结局。胡先生经由笨拙呈现艺术的本质:抵达无法途经明晰的讨论抵达之物,言说物理世界的科学无法言说之物。二十世纪的表现主义与涂鸦均力图呈现这样的笨拙,动人心魄地先于从拜火教到基督教再到现代乌托邦意识形态描述的种种上升路径。那些路径已经成为程式化的"常识"与思维惯性,成为审视世界的思想"中介",使得直观成为假看--只要你戴上这枚或那枚"中介"的镜片,通过封闭的认识观看混沌,当然,你径可获尽按图索骥的自我满足。

胡先生刻意复刻的现实--体系混乱的断裂与拒绝谐和--因废墟中再生而展现出一种新的视野,那是挖掘机与塔楼搭建出的一台针织机,它将自我增生的细胞从神话般的离心力中取出。

 

 

编辑:陈荷梅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