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宇采访实录
0条评论 2015-03-26 14:30:27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樊:可以简单的谈谈您喜欢的艺术家吗?他们对您的艺术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熊:古典艺术家中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安格尔,应该说他对画面各个元素极致完美的追求很符合"学院"这个词,至少我在看待传统的视觉性的架上绘画时深受其影响。沸洛伊德,大卫·霍克尼,安迪·沃霍尔,对我影响也蛮大的。

樊:您最早接触游戏是在什么时候?您觉得您第一次将电子科技的那种现代感带入绘画中哪一副作品?可以简单谈谈吗?

熊:我接触游戏很早,大概是在小学,我觉得这是生活的一种方式,至于和自己艺术的关系,我觉得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比如我们以前写生大家都比较习惯画房子风景什么的,认为这是视觉的真实,但是这个社会的真实不止这些,有很多东西都可以去表现,像电子游戏也是一部分,这只是一个艺术表现的方式问题。我觉得今天的艺术家面对的真实有两种,一种是现实的真实,而另一种则是虚幻的真实。

樊:您绘画中古典油画的元素很多,细节很多,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当时创作的感想吗?

熊:因为在学院学习的专业是油画,自然会接触到西方油画的各种技法,在中国的艺术学里,介绍西方油画都是按照从古代到现在,也就是从古典油画开始接触,学生时代受古典艺术的影响很大,觉得油画里的古典绘画是一种完美的存在,当时周围的人包括老师都会用很崇敬的语气谈论古典艺术的作品,而自己的创作也会不由自主的受到古典油画作品很大的影响。

樊:您很注意画面的整体情感,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在创作上开始取舍一些东西呢?

熊:古典油画的技术手段和材料形式的表现是有某种局限性的,它适合表现某些东西,但不能表现你所有的想法。就比如说有些小说文字能表达的情感图像表达不了,而某些动态图像则更适合用电影表达。古典绘画的表达是有限的,但是人的经历是无限的。人的生活会有各种变化,如果要用限定的框来套住所有的感觉,是无法办到的。因此就要寻求变化。艺术家在生活的经历当中,自然而然就会寻找新的技术方式或材料来表现自己新的体验,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变化和取舍。

樊:2002年开始,您第一次举办个展"光之池——熊宇个人作品展",能谈谈当时的那批作品吗?

熊:当时有朋友评价说,在这批画中的光很像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散点并且毫无缘由,不过当时我觉得这批作品和传统的中国画完全没有关系。后来我开始意识到中国的东方艺术思维方式其实一直对我的绘画思想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来源于日常的社会生活,而不像学院里的专业学习。西方的绘画体系很严格的遵循透视、解剖、色彩体系等等。而中国人从小画画没有这些体系的东西,极具意向化,会追寻一种绘画的本源,有时更像是用生命去体会自然的事物,这种东西会融入到人的血液里面。

樊:2002年至2006年,您作品中个性化的元素更加明晰,像《我们的五月十五日》、《逆水》《风神》《白的林地》等,较之以前,人物形象及画面背景有明显的改变,能就那个时期的作品谈谈您的创作理念吗?

熊:当时的创作中"代替体验"是我绘画中很重要的元素,绘画可以是记录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是代替体验是一种愿望和梦想。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憧憬和向往,会想象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当时的电影《骇客帝国对我的影响很大,那种未来感也是我在当时创作中想要体现的一个感觉。

樊:总的来说,在2007年以前您的绘画笔触很细腻,而2007年之后的作品,比如《塔罗之星月亮太阳》,在作品您没有太注重细节。可以和我们谈一下,这种在创作上的转变吗?

熊:这其实是绘画思维表达的一个过程。之前喜欢古典的东西,自然就会在绘画的诸多细节上更为注意,后到了塔罗系列,自己想表达更多的思想观点。而在表达这种观点的时候,技术和思维就会有割裂地方。对我来说这个时候的绘画技术不是最完美的,也并不是第一位,而是看观点是否表达到位。塔罗这个系列,我是想达自己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

绘画本身就是艺术家想要表达的一种方式,话说清楚了,画就可以停下来了。言语是可以描述某些东西的,是我感觉它不够准确。因为绘画在特定的时候会给你一种感受,这种感受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包括言语。

樊:作为川大美术馆馆长,学院办展的标准和宗旨是什么?和美术馆、画廊非营利性艺术机构之间有什么异同之处?

熊:每个艺术机构都会有自身的一个定位,画廊可能更多的关注艺术品市场的开发,而社会的美术馆更多的会关注和所处城市公众间的关系,就是我们经常会谈到的美术馆的公共身份,换句话说,更多的会考虑美术馆对于社会的影响。社会中的非盈利性艺术机构更多的是扶持某一种他们关注的觉得有意义的艺术家。高校的美术馆有辅助艺术教学的功能,对于高校美术馆来说,高校的学生就是它需要去关注的一种公众群体,另外我觉得高校美术馆更多的是做学术性的基础工作,不是说凭一种感觉去追今天的国际国内的艺术潮流,而是一些具体的艺术问题说清楚。同时高校美术馆也应该是学术交流和展示的一个平台。

樊:从艺术生态的角度看,国外和国内有哪些不同?

熊:在中国,架上绘画是主流,但在国际艺术语境上,各种材料和各种形式的作品都很多,绘画并不是主流,国际上艺术家的创作方式非常多样,各自也有自己的语境和体系。不过我们提到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指几个西方主要国家的艺术,世界上的艺术生态其实很复杂,不能简单的用国内国外来区分。西方的思维曾经对中国艺术家影响很大。今天很多中国艺术也还是受到其很大的影响。西方的艺术思维是一种今天在中国艺术界里非常广泛采用的评价艺术好坏的标准。

樊:您毕业于川美,工作于川大,怎么看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和专业艺术学院之间的差异?

熊:专业院校大都有学院历史的传承,学生会有很多专业上的榜样,特别是各大美院,经历过77、78级的,他们的榜样非常多。但是各个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几乎都是在90年代之后建立的,到今天才刚刚崭露头角。所以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承。虽然有了传承并不代表学生一定会很厉害,但是会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去主动的创作。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中的榜样很少,甚至没有,学生有时候会受到其他学科的生活习惯的影响,因为艺术专业和其他的专业有非常大的差异性,有时学生会觉得没有目标比较迷茫。综合性大学艺术学院的优势在于综合学科。比如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到了一定的程度,曾经的榜样已经不再起作用了,这时就要求建立自己东西。这时,综合就比专业更有优势,但是这需要学生自身有意识的去运用身边这种综合学科的优势。

编辑:罗远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