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公的舞台”延续“关良热” 戏曲人物画家中关良最佳
0条评论 2015-05-10 22:16:40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张长收
开幕式现场 天大云华美术馆馆长林玉柱发言
开幕式现场 天大云华美术馆馆长林玉柱发言

“高妙传神——关良绘画艺术展”于昨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刚刚落下帷幕,而今日(2015年5月10日)“良公的舞台——关良水墨作品展”便在北京琉璃厂一得阁四层北京天大云华美术馆拉开序幕。而且“关良热”还在持续,5月15日“食洋而化 风神独韵 — 关良先生115周年诞辰特展”将在龙美术馆举行。参加“良公的舞台——关良水墨作品展”开幕式的嘉宾阵容强大,关良生前好友著名学者柯文辉也亲临现场,收藏家有马德光、蒋再鸣、李典、吴亦深、罗立火、李笠等,画家有尹朝阳、乐祥海、史国良、王有刚、李广平等,拍卖界人士有北京保利拍卖执行董事赵旭、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上海工美拍卖董事长廉亮以及上海电视台艺术收藏栏目制片人项立平等等。

开幕剪彩仪式
开幕剪彩仪式
 
此次“良公的舞台——关良水墨作品展”由80后藏家、天大云华美术馆馆长林玉柱策展,展出了72幅关良作品,在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关良的《游龙戏凤》、《武剧图》、《孙大圣》、《火焰山》等等经典作品,展现了国内关良收藏的最高水平。林玉柱至今已收藏了100多幅的关良作品,对于关良艺术的痴爱,著名藏家李笠先生称:“南有罗立火,北有林玉柱。”北京保利拍卖执行董事赵旭评价说:“关良不是一个传统画家,他学过西画,画面有现代感,而且格调高。所以,迷上关良的画比迷上其他艺术家的画更上瘾。”林玉柱在接受媒体采访中也谈到:“关良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是特立独行的绘画大师。”恐怕这也是林玉柱以及罗立火痴迷关良艺术的重要原因。

嘉宾合影
嘉宾合影
 
以戏剧题材入人物画者 关良画的最好
 
以戏剧为题材入人物画的,关良是美术史上的开启者,香港藏家李典在研讨会上称关良是开拓现代性绘画的一代大师。“寥寥几笔,虎步鹰蹦。呼之欲出,如闻大钧。”郭沫若这几句赞誉,可谓点出了关良戏画的精要之处。关良看戏、演戏、画戏,自己是进入角色的,他将舞台上的剧情、人物性格,经过艺术的取舍,取传统文人化的精粹,以简炼的笔墨,夸张的造型,表现神采。墨色浓淡、色彩深浅都运用得宜,别具拙味和韵致。良公戏画,精彩得意之处莫于点睛,剧中人物的看、瞟、盯、瞄等神气,经过两点粗细或位置不同的浓墨一点,便栩栩如生,饶有胜趣。而著名画家范扬观看了关良的作品后也谈到:“中国画戏曲人物的画家,关良是画的最好的。”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关良天性热爱自由、不追名逐利,从小喜欢看戏。爱看戏的他又登台唱戏,并与戏曲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周信芳、梅兰芳等结为友好。关良创作的戏剧人物画特别重神似、讲意境。尤其上求形随意变、妙造自然的"稚拙"趣味。关良戏画,精彩处不是全画十分,也非八分,而在六分处。舞台上人物亮相,“蹦—登—仓”,当你画“仓”的时候,人物已经定格,但总感觉呆呆。关良在“蹦—登”,还未“仓”之时将人物绘出,留给观众对下一步的无限想象,全画皆活。关先生说:古人画马,能忘心于马,即无见马之累,成象已俱,寓之胸中,兴来则信笔一挥,腾骧而至,尽入我缣帛中也。画戏亦然,意不在于画,则得于画也。苏东坡,"无意于佳乃佳。"就是这个道理。

关良《火焰山》1970年代 79cm×39cm
关良《火焰山》1970年代 79cm×39cm
 
程十发先生序《关良作品集》:"关良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画坛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师,也许他最早将西方现代派的绘画理念引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之中,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戏曲人物,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著名80后藏家、吴湖帆先生嫡孙吴亦深认为关良具备一种朴实的关怀精神,而且有长远的前瞻性,同时具备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在评价关良作品时谈到:“好的绘画都是自言自语,只不过在他们自言自语的时候,我们有幸听到了,特别感动。”画家李广平也坦言:没想到在关良去世30年后仍有这么多人在关注他,这对于我们画家而言是一种鼓励。
 
关良《孙大圣》1970年代 66cm×41.5cm
关良《孙大圣》1970年代 66cm×41.5cm
 
随着众多藏家的力捧,关注和喜爱关良作品的人越来越多。著名藏家马德光透露:“关良的作品非常有情调,以后会考虑收藏关良的画。”林玉柱称:“关良作品的价格在今年市场调整期却表现了逆势上涨的行情,是因为其作品的价格和艺术水准与同时代的大师价格相比处在低谷,未来会有更大的涨幅空间。”

现代艺术大师关良
现代艺术大师关良
 
关良东渡日本学习 五年后回国探索新的绘画语言
 
关良1917年东渡日本学习,入东京川端美术学校学习西方绘画,师从藤岛武二和中村不折。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近代美术史而言,关良这颗改革的种子,从此埋下。
 
在日学习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关良接受了扎实的写实基本功训练,同时也受到现代绘画的滋养。对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派、野兽派等欧美现代流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学习。但体内有着中国传统血液的他,和其他赴欧、日学习西画的艺术家一样,虽然画的是油画,釆用的是西方原料和技巧,却有着浓浓的中国味。想的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民族文化生存大事。

关良《武剧图》1970年代 67cm×44cm
关良《武剧图》1970年代 67cm×44cm
 
1923年关良归国后不久便任教于上海美专,与黄宾虹、刘海粟、潘天寿等国画家交往,开始了中国水墨画的全面体验,探寻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新的绘画语言。关良说:"我在练笔前思考:中国人善于用线,从平面中找到举世无双的写意艺术;西方人重明暗、体积、空间,由不同的历史、气质、生活习惯、审美传统所形成。二者生硬结合,互相贬低,不如虚心钻研,找出不同特征,彼此适当吸收又保存个性为好。"
 
关良的绘画表现力极简、极高级,尤如西方的莫兰迪。在中国画中的意味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也借鉴了梁楷、八大的艺术风格。著名画家乐祥海在研讨会上谈到:“黄宾虹与关良在艺术造诣上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而且黄宾虹对关良的影响很深。”初探国画的关良对黄宾虹最是敬重。"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摧我?三更灯火五更鸡!"黄宾老的话鼓舞着他去苦学、笃行。在与黄宾虹的艺术交流中关良说:"我自己在实践中觉得要解决绘画的基本功并不是不可以求的,花它几年时间,下一些苦功总可以解决的,而真正在艺术事业上要有所创新,那就并非易事了。黄宾虹绘画成就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于是我思索、推敲,不断尝试各种新的表现手法,寻找、开拓我国绘画领域里的新的题材。"

关良《游龙戏凤》1940年代 63cm×39cm
关良《游龙戏凤》1940年代 63cm×39cm
 
关良的戏剧水墨人物画,在创作上吸收了中国古代石刻、砖画的艺术精粹。在用笔方面与黄宾虹的"不齐弧三角美"映衬,以简短而朴拙的线条刻画人物形象。他常说:“我的用‘线’自有我的特点,绘事上的许多常见、娴熟的技法如圆润、流畅、刚劲、挺拔并不为我所取。古人有云:‘笔意贵留’,留就是把线一点一点的送到,画出是迟涩的,笨拙的。在造型方面追求夸张、变形、浓缩、提炼来表现戏曲中人物的美。这也与齐白石的"似与不似"的手法一致。
 
1956年,关良经李可染引见得以与齐白石会晤,白石老人非常欣赏并极力推崇关良绘画,甚至成为其艺术的解读者。关良回忆说:"全国解放后,文化部门的一些同志,对我的画褒贬不一,有的还持否定态度。齐白石多次出来为我辩护,齐老先生侃侃而谈,认为这是一种创新,而且自成一派。在齐白石先生道义的支持下,一九五六年我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次个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与此同时,关良与之往来的圈中的朋友是吴昌硕、王一亭、郭沫若、郁达夫、田汉这样的艺术与文化名家,同时也与留日留法的同辈人周勤豪、林凤眠、倪贻德、陈抱一、许敦谷等,关系极其密切。这对他深化自己的艺术修养,完整他的天真性情,起到了厚厚的滋养作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关良将舞台人物的形象呈现到他风格独具的腕底"粉墨"与他受西学现代派画家毕加索、马蒂斯不无影响。而关良和同去日本学习的弘一法师均受日本高僧良宽的影响。良宽是江户时期的大师,他的作品天然去雕饰,极具天真之趣又刚柔并济。受其影响关良的戏画如童稚体,富童真之趣,敦厚朴素。朱屺瞻曾说:"在求稚拙的领域上,我与关良有同好,但在实践上自愧不如关良。"可见关良艺术的趣味,已成其艺术的一大特色。

编辑:张长收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