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威双观察】苏伟:奥奎以诗意方式检验正在发生的历史
0条评论 2015-05-27 01:10:22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丁晓洁
\

苏伟
 
编者按:2015年5月9日最富盛名的国际大展威尼斯双年展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拉开帷幕,这一届的总策展人是居住在纽约的尼日利亚裔策展人、艺术批评家奥奎•恩威佐,他策划过“约翰内斯堡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光州双年展”等,本届双年展主题为“全世界的未来”。苏伟认为奥奎的批评、写作和策展实践一直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选择的艺术家有的来自他熟悉的非洲,有的是拉美正在浮现的创作者,有的甚至出生在80年代末,奥奎用一种绝对平等的方式他们的作品放在那些经典的作品旁,一同接受人们的目光。99艺术网特别采访了首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nternational Awards for Art Criticism,简称IAAC)获得一等奖的策展人苏伟,谈谈他的2015威尼斯双年展展览观察。
 
不需要关注展览制度本身
 
99艺术网:你是第几次看威尼斯双年展?你认为关于威尼斯双年展最应该关注的应该是什么?
 
苏伟:我是第二次看威尼斯双年展,上一次是09年,“制造世界”。我想和看任何一个展览一样,这是一次学习和体验,是经验的累积,也是对自己经验的检验过程。我自己对主题展的关注比较多,一方面是看作品,但更希望从策展的角度去看看这个展览是怎样叙述和呈现的,它的策展方法论在哪里。
 
99艺术网:你认为威尼斯双年展是给谁出的考试题?艺术家?策展人?政府?还是其他?
 
苏伟:我其实没太关注展览制度本身,我觉得对我们这个到处向往制度、又动辄制度批判的环境来说,扮演一个冷眼旁观者的角色去质问威尼斯双年展或者双年展制度本身,心态是很复杂的。这在很多时候体现了一种对前沿讨论的向往(其实又未必很清楚这种问责更具体的原因和细节是什么),或者是缺失足够认识的前提下的猜测。
 
后殖民等概念是工作开始的起点
 
99艺术网:策展人奥奎把主题定为“全世界的未来”你怎么看?你认为威尼斯双年展的未来是什么?
 
苏伟:奥奎的批评、写作和策展实践一直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们现在似乎对他9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推行的后殖民理论感到厌烦,但其实这仍然只是一种概念上的认识,如果你仔细研究他的很多项目,比如第11届卡塞尔文献展,2008年的光州双年展,就会发现后殖民等等概念不过是工作开始的起点,如何与艺术家工作,如何在展览中表达问题,如何塑造自己的方法论并且使它有效地与展览叙事连接起来,进而形成一种展览的美学,我觉得这是他工作里最有创造力和迷人的地方。
 
“全世界的未来”所针对的是当下“事物的状态”和“事物的面貌”提出的一种诉求。在这个主题展览中,奥奎希望把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代际、不同社会中的视觉艺术、影像、声音、舞蹈和文学实践并置在一起,以一种充满诗意的方式去检验正在发生的历史。展览中的叙事是非常富有节奏和张力的,历史作品和专门受展览委托创作的作品共同处身在展场之中,互相观看,从变化、分歧中寻找当下问题的线索。整个展览似乎是碎片化的,但是奥奎仍旧提出了一些具体的社会、文化或者美学问题,并且让不同的作品分聚成组,为它们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语境去呈现——而这些一组一组的作品和穿插着“突兀”出现的创作一起,形成一张富含历史批判意味和观看他者诉求的叙事网络。没有那一项议题在这里是绝对意义上正确的,奥奎试图用不连贯的方式讲述出一个连贯的、有关我们这个世界的故事,这种有纵深、有前后、有起伏的展览美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你能理解这是一个对展览和当代性有着足够理解和思考的策展人的工作。
 
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策展人秉持某种哲学上的坚持的同时,试图突破自己的边界,容纳更多的角度,这给了展览很大的精神张力,让它充满了韧性。作品的媒介问题在展览中已经不再是问题,他也仍然敢于给不知名的名字以机会,这些艺术家有的来自他熟悉的非洲,有的是拉美正在浮现的创作者,有的甚至出生在80年代末,奥奎用一种绝对平等的方式他们的作品放在那些经典的作品旁,一同接受人们的目光。
 
\

金狮奖授予亚美尼亚国家馆
 
动则“体制”不是好习惯
 
99艺术网:你如何看待策展人奥奎为主题馆选择的几位中国艺术家(徐冰、邱志杰、季大纯、曹斐)?你认为这种选择是某种制度的选择还是策展人个人的偏好?
 
苏伟:我不认为这种选择代表了什么,或者不代表什么,它不是评判什么的标准。同样也不要去夸张制度或者个人人际网络的决定性,很多事情就是那样发生了而已。动则“体制”不是好习惯,事情本来的样子一定是复杂的,甚至有偶然性。
 
说的极端一点,如果仅从策展的角度,没有坏的选择,要看你怎么为这些作品构造出一种共处的语境,而且这种共处不是时效性的,过度主题化的,是有哲学、诗意的,有尖锐的批判和冷静的审视,有线索和提示性在里面的。
 
99艺术网:威尼斯双年展的中国馆你去看过吗?国家馆艺术家名单(这一届是刘家琨、陆扬、谭盾、文慧和生活舞蹈工作室以及吴文光和草场地工作站将会参展)每次宣布出来都会引起很多的质疑和争端,这次你是什么看法?
 
苏伟:很遗憾我再次看到艺术被用作国家文化宣传的工具。尽管场馆中的油罐已经移走,但是这个展厅进去仍然让人觉得不适和尴尬。艺术家的作品以一种世博会的方式被呈现,基本上属于广告板和产品展示厅的趣味。你很难理解,为什么要把艺术家的名字用灯光投影在地上?在开幕现场的表演中,有的观众居然被要求腾出座椅给VIP人士坐。这个展览在为谁服务?当代在哪里?
 
中国馆仍旧与任何严肃的研究、有想象力的探索无关,只不过换了一个“民间未来”的词继续强调中国及其政府的合法性,我不想说这是道德正确或者错误,但它和艺术无关,艺术家在这里也只是牺牲品而已。
 
金狮奖Adrian Piper的作品很棒 
 
99艺术网:你个人比较喜欢威尼斯双年展上的哪些艺术家和作品、场馆,以及策展人?
 
苏伟:如上所说,这次主题展的叙述很值得去讨论。另外,奥奎选择了大量影像作品去赋予展览更丰富的时间含义,这和他个人的趣味、尤其对散文叙事和诗意的爱好有关,不少艺术家来自柏林、慕尼黑和纽约,也是奥奎比较熟悉的地方。但这些作品都很精彩,尽管名字我们都挺熟悉,我仍然花了大量时间去看它们,这其中包括Steve MacQueen, Christian Boltanski, Chris Marker,Alexander Kluge, Carsten Höller等等艺术家的作品,最后得了金狮奖的Adrian Piper的作品也很棒。 
 
99艺术网:国内的双年展目前也是处于增长趋势,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学习西方的展览制度,你认为这种模仿是否成功?国内是否需要这么多的双年展?在数量和质量还不能形成正比的情况下如何做展览?
 
苏伟:展览制度没那么重要,你能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美学,在你研究的领域发现了什么问题并且能在展览中进行有效的表达,这些更重要。
 
99艺术网:大多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在国内比较容易获得认可?这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误区?你认为国内的评论界是否过度相信所谓的“国际标准”?
 
苏伟:其实应该首先问的是这种认可是在哪个层面上发生的,或者他/她被认可了什么?一方面我们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一些普遍议题上,不会观看艺术家的工作,而是迫切寻找可以对应自己知识体系的大问题。同时,娱乐、崇拜、世俗这些存在在我们艺术世界中的问题,我们又往往避而不问,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顺其自然就可以了,哪有什么问题。
 

编辑:丁晓洁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