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们都疯狂(5) –《为无名山增高一米》20年访谈:朱冥vs段英梅
0条评论 2015-06-15 10:08:51 来源:观鲤台 

以下为访谈内容文字整理,由观鲤台联合著名策展人杜曦云完成。

杜曦云:当年做《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时,你多少岁?你的生活状况如何?

朱冥:1995年我23岁,我没上过大学,高中毕业后就来了北京,那时候我们家就给了我300块钱,我背了6个包就来了,当时什么人都不认识,只认识两个朋友,一个在中央美院读书,刚来的时候就跟他挤一个床,住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找房子,城里房子贵得要死,后来另外一个朋友帮我,在现在朝阳公园那里找了一个房子,当时是15块钱一个月,就住了下来。那300块钱很快就没有了,然后就做很多的事情赚钱:做模特、画肖像、擦车、摆地摊,还自己挖野菜吃。

段英梅:当年我25岁,我家里人会给我生活费,差不多每个月500块钱,可是在当时还是不够。其实,那时候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差不多。

杜曦云:当时的一些人没有体制里的工作,但又选择了留在北京追求梦想,被称为“盲流艺术家”。你当时是“盲流艺术家”吗?

朱冥:对,特别典型的盲流艺术家。

段英梅:那时候好像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我不是艺术学院毕业的,所以就没想过自己会是什么“盲流艺术家”。我是石油学院毕业的,学的是采油工程专业,毕业后在采油厂当了一年技术员。后来,我就改行学画画了。当时在北京学画画就是很高兴,因为我从小到大一直梦想学艺术,那时候终于可以开始画画了,所以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

杜曦云:当时为什么选择来北京?家里支持你追求这样的梦想和生活方式吗?有来自家庭或同龄人的压力吗?

朱冥:家里不知道我的状态,就是觉得男孩子应该出去闯,我就出来了,家里只是觉得我去搞艺术,但也没想到会是这样,后来过了很多年,家里才知道我是苦成这样,当时也没跟家里说,在东村的时候一个月生活费三四十块钱都不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很多年。我是1991年来的北京,过了2000年生活状况还一直都不行,也就是从2002年开始有了一点点起色。当时没有来自家庭或者同龄人的压力,因为我从小有一个梦想可能会做一个冒险家、旅行者,后来画画以后,我就觉得应该做一个风险画家,每天都可以出去,自由自在的那种状态,觉得不管怎么苦都喜欢那种状态,因为我的家庭是管束特别严的那种家庭,所以一直以来就喜欢脱离那个环境。

段英梅:我生下来发音就有问题,有很大的语言障碍,我不喜欢说话但喜欢画画。1991年,我21岁时,我爸爸带我来北京做了一个口腔大手术,手术后有三天老是梦到和艺术相关的,每天都和我爸讲我的梦。在家里我爸很偏爱我,在我住院期间去中央美院帮我找老师,希望我能学画画。就这样我认识了我的艺术启蒙老师杨建华先生,也正因此我便留在了北京开始真正的学习画画了。后来跑到东村是因为当时有个学艺术的男孩我很喜欢他,所以我就想住在他的对门,就这样我就搬到了他住的村子,也就是后来的北京东村。有一天,我爸妈来北京到东村看我,我爸看了我的画之后气的心脏病都要犯了,我妈也哭了,他们就后悔让我留在北京学画画。其实自从做艺术以来,我和我家里有过很多的摩擦,但都是因为我的一再坚持而没有离开。总的来说,我的家人还是非常理解尊重支持我做艺术的,而且我一直能够坚持到现在做艺术,其实每一步都离不开我爸,我妈,我哥,我姐,我妹的大气宽容的帮助。

杜曦云:当初做《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你想表达什么?你觉得你们这么多人想表达的思想是一样的吗?

朱冥:这么多人的想法肯定是不一样的,其实一开始大家也没有这个想法,因为当时的状态就是东村要散了,之前我们已经被抓过,抓了以后回来人员就很分散,但是既然在一起,最后就要有一个总结,于是讨论做一个作品作个纪念。

段英梅:关于作品的思想,我好像从来没有和别人聊过,也没有真正的去想过。至于大家表达的思想是否一样我也不知道。那时候最让我高兴的就是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也把我带上,就算每天只是帮忙我也会很快乐很满足。做《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时大家说需要十个人,很高兴他们把我带上了。我那时比较单纯,从来没想过也没当过主角,我是那种喜欢站在别人后面,站在角落,做配角的人。这些年过去了,我其实还是喜欢这个呆在别人后面,呆在角落里,但我也学会了站在别人的前面。

我从来不想说当代艺术、现代艺术或者是后现代艺术,我只重视后面这两个字“艺术”。我要把一切物质化的东西都消解掉,只存在一个精神状态,这就是生命最后的意义。

--朱冥

没想过成功的问题。我几乎每天都处在在做艺术创作,我一直都感觉自己好像是活在梦里面一样。

我现在比较感兴趣的是致力于发展行为艺术与慈善领域相结合。

没有考虑名利之类。

当代艺术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这要看每个人的喜好,当然也可以和社会有一些链接,可以反映社会现象问题。

--段英梅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