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 沉思
1988年 布面 油彩
65.3×53.5cm. 25 3/4×21 1/8in.
估价(RMB): 3,000,000-3,800,000
签名:尚谊
背签:靳尚谊《半身女人体》65.2 by 53 1988
展览
靳尚谊艺术回顾展,2005年4月1-11日,中国美术馆,北京;2005年4月28日-5月20日,上海美术馆,上海。
出版
1.《美术向导》,1994年第2期,总第52期。
2.《靳尚谊画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5图。
3.《靳尚谊》,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2005年版第96页。
4.《靳尚谊全纪录》,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182页。
李宗津 毛泽东像
1965年 布面 油彩
73×60.5cm. 28 3/4×23 7/8in.
估价(RMB): 2,800,000-3,800,000
签名:津 1965 冬
展览
凝固的激情·李宗津艺术回顾展(1916-1977),2011年8月19日-9月8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出版
《凝固的激情·李宗津1916-1977》,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第91页。
1953年暑期油画教师进修班合影。前排左起:江丰、王式廓、徐悲鸿、戴泽。后排左起:曹思明、庄子曼、冯法祀、倪贻德、李宗津。
北平艺专教师合影:前排左起宋步云、王临乙、徐悲鸿、齐白石、夏护士、戴泽;中排左起王丙照、李可染、卢光照、叶麟趾、齐人;后排左起叶正昌、王静远、黄养辉、高庄、吴作人、宗其香、孙宗慰、李宗津、刘铁华、冯法祀、董希文、艾中信
李宗津是中国早期油画画坛的代表性人物,是五十年代中国写实肖像画的一颗璀璨星辰,虽于1977年过早陨落,却难掩其绽放在美术史中的耀眼光芒。1951年饱含澎湃激情的主题创作《强夺泸定桥》成为革命历史绘画的经典,与创作《开国大典》的董希文几乎齐名,之后《东方红》中的宏大、肃穆又树立了领袖形象的艺术典范。徐悲鸿称李宗津为"中国肖像画第一人",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其画面中坚实的造型、真实的情感及对油画色调外光效果的超凡运用,无人能及。
李宗津1916年生于苏州的书香世家,受到正统文化熏陶,又深受其叔父李毅士的影响,对绘画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执着。1935年就读于苏州美专,师从颜文樑、吕斯百等第一代油画家,并继承了颜文樑对西方外光理论的深入研究成果。1946年李宗津与徐悲鸿不期而遇,其油画作品受到徐悲鸿的高度赞赏,力邀其到北平艺专任教,于是李宗津携夫人迁至北平,在此开始了其跌宕起伏的坎坷一生。50年代,在"反右"的大潮之下,李宗津被列为"江丰反革命集团"的重要"黑手",下放至农村接受"劳动改造"。这突如其来的转变,对李宗津来讲无疑是一场从天而降的窒息,让他从云端猛然跌落到地狱,在这之后的岁月,李宗津是在屈辱和无奈中渡过的。虽于六十年代之后,李宗津可以到北京电影学院教书,却也逃不脱其后半生既定的厄运。文革期间,由于坚持为江丰辩护,李宗津再次受尽屈辱折磨。之后则病魔缠身,此时已步入老年的李宗津仍以残存的体力与热情坚持作画,并留下了多幅风景画写生作品。然而那个时代却残酷地埋没了他及他的艺术,1977年李宗津患肝癌,在自知恢复无望,再也无法从事艺术创作时,他毅然决然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李宗津一生中花了很多时间描绘领袖像,其中多从照片中寻找素材。但仔细端详他的这些作品。还是粗略可以做一个区分:1957年以前,他以感激心情创作领袖肖像;1957年以后,他不幸成了右派,成了"江丰反党集团"中的"黑干将"之一,但他还是在持续地创作领袖肖像。《毛泽东像》便是李宗津经历"反右运动"的打击之后,任教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时所作。画中延续了1957年之前伟人像的构图,肆意挥洒的笔触将漫天飞雪中的梅花之态呈现出来,朦胧而写意,与前方浓重的人物形成对比,更映出领袖的高大、伟岸,而被雪花沾湿的衣帽的几抹淡灰色又与背后的梅花雪景融为一体,动静结合,人物形象和毛主席执烟沉思的神态更加真实而具有感染力,有着西方古典肖像画的庄严与肃穆,也是其领袖肖像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东方红》1954年
《毛泽东像》1965年
《鲁迅像》(70年代)
《妇女头像》 (解放前)
《自画像》 (解放前)
《北海风景》 (解放前)
《平民食堂》1947年
《强夺泸定桥》 1951年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