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办展——艺术展为何乱象众多?
0条评论 2015-07-28 14:36:40 来源:人民网 

\

这是一个展览空前泛滥的时代。各种大大小小的展览轮番上阵,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当代艺术展览纷繁的同时,各种积极的和消极的现象随之产生,各种批评观点也开始促使人们思考。在乱象充斥的当代艺术展里,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什么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展览?

艺展现状:名目繁多,亮点稀少

35分钟,3000多幅画面,梵高的一生及其创作的杰出艺术作品将以多媒体影像形式展现——这是目前正在上海如火如荼地举办、8月即将转战北京的名为“不朽的梵高”的感映艺术大展。据悉,这场艺术展于4月末登陆上海,以“颠覆传统”的理念闻名,然而,由于展出的并非梵高真迹,有很多买单观众在参观完毕后“不买账”,提出花费100多元票价,不过看了一场多媒体展,这与去年也在上海展出的皆是原作的莫奈特展相去甚远。

值得注意的是,与那些各路“江湖”艺术家为提升名气而举办的个展还有为了追求场所的高级而以各种名义举办的站来来说,运用了多媒体技术的“梵高展”既完成了艺术普及和教育,又打造了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这在一片乱象的国内展览之间,已属良心之作。

在这样一个展览空前泛滥的时代,国内的艺展数量,到底有多惊人呢?据艺术机构统计,在艺术市场低潮期的2007年,国内的展览数量仍然达到1269场之多。而在非低潮期的近几年,单是北京一年的大小展览数量便超过了2000场次,平均每天有近6场展览举办。这些展览多分布在北京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机构,以书画、架上绘画、雕塑、摄影居多。

今年在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文献展、主题展、回顾展、联展和个展等层出不穷,各类展览活动已呈井喷之势开始不断进入良莠不齐的艺术品市场。如北京、上海地区的艺术博览会,广州和南京的三年展,成都、上海的双年展,一大堆国营或民营美术馆以及画廊、拍卖会的外围展览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据《浙江日报》提供的数据统计,在观展人群中,男性占比38%,女性占比62%。其中,年龄在19岁-24岁之间的人群成了观展群体主流,占了40%;其次是年龄在25-34岁之间的人群,占比27%。由此可以看出,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学生与白领们,有一部分人并没有忽略“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功能属性,在早出晚归的学习、工作日历上,很多人对精神水平的提升有着极高的要求。

与频传“天价艺术品”喜报的拍卖市场不同,作为一级市场主要战场的画廊、美术馆等机构,少有交易捷报传出,于是,商业运作办展自然而然成了拓展艺术机构传播局限性的有效途径。而在名目繁多的展览主题中,知名成功的艺术家轮流在各展览空间出现,小艺术家急于出名卖画,精心模仿着市场追捧的图像。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少之又少,这不免引得业内人士担心,“消极”展览如此之多,大众又该如何对待呢?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