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办展——艺术展为何乱象众多?
0条评论 2015-07-28 14:36:40 来源:人民网 

\

展览的艺术功能性丧失

现在许多艺术机构在做展览的时候,展外之意日渐增多。与此同时,展览的操作成本却在降低,一个展览只要如期开幕,它就成立了,至于学术诉求、展览导向等展览的功能性,就逐渐沉没。近几年,艺术市场在中国形成巨大的产业链,融资、选作品(艺术家)、购买、沉淀、露脸做展、宣传、出货、回笼资金,每一个环节都互相支撑。这些问题的出现,实际也在考研策展人,如何在一场展览中有效地利用资源、在展览中嵌入作品,让合作方、观众、艺术家几方都满意,是一个牵涉多方利益的命题。

国内艺术品保险严重缺位

据了解,艺术品保险是在传统的财产保险和货运保险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来的,主要承保火灾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艺术品直接损失。而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艺术品展览超过九成以上未买保险。

对于目前国内艺术品保险乏人问津的现状,专家认为,主要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观念问题,由于艺术品价值高,巨大的保费让客户望而却步;二是文物具有唯一性,标的很难确定价值,保险公司一般不轻易接单,尤其是对艺术品所在环境的安全保障情况不确定的情况下;三是国内缺乏专业配套的防损服务链,缺乏完善的鉴定和定价体系,造成保额难以确定并导致无法开展此业务。

艺展统领——策展人:拿钱办事

“策展人”,即展览策划者。作为舶来品的策展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便成为中国艺术圈最活跃的群体,他们的具体职责是在展会中负责活动的构思、组织、管理等事项。他们必须了解艺术家的风格、思维方式、作品形态,必须对整个艺术市场具有前瞻性的判断。

目前中国策展人的现状是:越来越多的名人、娱乐圈明星以及企业老板、文化官员,都可以作为策展人出现,因而各种名头的展览也是乱象丛生。由于当下中国的艺展众多,一场展览中,策展人办一场展览的目的、想要带给观众的艺术元素以及想要获得的影响,都很难揣度出来。

据记者了解,“策展人”这个角色在业界也是颇受争议,有业内人士评论目前国内策展人的层次:到处是展览,天天被邀请去为社会上各种展览的开幕式剪彩。无论谁都可以策展,没有门槛。

而近几年,国内策展人群体出现了一个趋势——年轻化,海归化。很多年轻的策展人从各大艺术院校美术史专业毕业,之后再去欧美进修策展专业知识,学成之后回国做独立策展人。“海归”策展人模式的出现概因西方发达国家的美术策展专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建立,加上国外展览机制相对完善,所以比起来国内这方面专业还处于“摸索”阶段。

尽管有不少年轻海归助阵,在整个展览中担负起构思、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工作的国内策展人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策展人陆蓉之看来,策展人身份被削弱,使策展人变成给一个概念、组织一些人、呈现一个展览的组织者;而其中展陈方式、艺术理念,成为没有人关心的过眼云烟。她直言,现在一个展览的主角不是艺术家,反而成了策展人。

有艺术批评家指出:中国当代艺术界目前快速消费时尚特质和策展水准的参差不齐,使得策展越来越商业化,一个策展人负责运作几个艺术家,或者仅靠关系推艺术家的现象比比皆是。

不仅如此,很多策展人还受到商业和体制的双重困扰——策展资金来路狭窄,使得它参与商业运作、选择与利益相关的艺术家来策展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其学术性难以保证,也使它在艺术制度中成为一个特别的存在。

而在西方,独立策展人会选择学术价值高的艺术家,以树立学术权威,并给市场提供判断标准,所以基金会和美术馆都非常愿意与独立策展人合作,对他们的信任度高,艺术家和馆方也非常配合,就能形成独立策展人良性循环的活跃机制。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