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零件 吴亮专栏 在朋友圈聊天(3)
0条评论
2015-08-18 13:59:31 来源:城市零件 作者:吴亮

市场定价当然不是在每种情况下都是完全理性和公平的,由于需求、稀缺、未来不确定以及买卖交易者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它是主观的,但绝非是纯粹主观的。最近几年当代艺术价格的波动甚至大起大落,就证明市场本身能调整艺术品的价值,这个现象是一个动态市场必然会出现的,同时市场本身证明了那些被夸大的预期和由此而来的错误定价,是不可能长时期维持下去的…
导致某种奢侈品收藏价值波动的原因有很多,期待的改变、短期套现的恐慌以及投资方向的调整,不完全是资本拥有者的思考趋于短期化,当然不排除思考短期化的社会政治趋势的干扰,深层原因是资本与市场从根本上应该更加关注长期趋势,而长期预测是一件极难的事,谁能抓住未来谁的手是无形的手呢,我们都不知道…

那么,最早的艺术品交易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如果按照我们现在对艺术品历史演变的基本共识,那种为我们熟知的市场/艺术品的交易模式只是在近代以来才渐渐出现并逐步成形与成熟,荷兰可能最早,十六世纪伦勃朗画《夜巡》定金三十只金币;康乾时期郑燮明码标价贴出他的润格指数…在佛洛伦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为教皇或美狄奇家族打工,就像北宋画院的大师为皇帝打工一样,他们收取俸禄,绝不是市场交易…

在欧洲市民社会还没有壮大的中世纪,大量财富都集中在教会、豪门与不知名的富商巨贾手中,其中就有无数珍宝与艺术品…他们的财富收藏得到律法保护,公元前六百年的《罗马法》最早概括出财产的三大特征:私有物权、债务、遗产。这三大要素维持了财富存续的长期稳定,同时也产生两个问题:因债务而流失艺术品以抵债,而留给后代的艺术品也会由于各种原因渐渐散失…十八世纪在伦敦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拍卖行,它完全改变了市场常规模式的交易方式。

高居瀚著《画家生涯》专门探讨了古代中国宋元明清画家的收入来源及各种灵活变通的交易方式,比如“礼物”、“馈赠”、“宿食伺候”等等,多半发生在官宦商贾与文人画家的私人交往之间…由于不存在市场,艺术品价值的估计完全是主观的,与劳动时间只有间接关系,画家的在世名声很重要,交易之所以发生,其实就是门格尔、米塞斯所谓的“边际价格理论”起了决定性作用。

无论是抵债还是作为遗产处分的艺术品,它们进入拍卖行的竞价交易过程产生了一种崭新的主观定价模式,这个定价过程发生在一个小时段中,诉诸理性的未来价值预期已经不起主要作用,竞价各方的激情冲动、势在必得的占有欲望以及所谓的心理价位之限度,将最终决定一件艺术拍品的成交价,这个价格与该艺术品的真实价值(有这个真实价值吗?)据说常常相距甚远,不过由于我们无法判断那个神秘的匿名收藏者为什么一定要不顾一切地获得该艺术拍品,所以除了当事人,谁又能够说那个令人咋舌的成交价不是一个正确的市场价格呢?
即便让我们假设,某位隐姓埋名的神秘客以天价拍下了一幅著名的油画,我们曾经以为此人只是出于私人偏好而将之永久性占有,但是若干年之后这件作品又出现在拍卖行的拍卖目录中,于是我们就順理成章地猜测那位收藏家要么财政出了问题,要么他当年拍下这幅画的初心不过出于待未来升值后抛售获利,这样判断当然是有依据的,也是合乎人类经济活动的一般理性的。艺术品的价值并不仅仅是供人们欣赏、研究乃至让人膜拜的,当艺术品作为一种类似奢侈品与保值贵重物品已经具有“证券”和“财货抵押品”功能时,艺术品就同时兼有了“资本”的性质,而资本的内在逻辑之一,就是获得因时间而带来的“利息”…

提出“利息”这个概念其实是为了带出一个更根本的也是我们经常在负面意义上使用的词,它叫“资本”。早期罗马时代的哲人与立法者都发现各种资本不必所有者个人的努力,便会有经常不断的收入,即利息。那个时代个人资本多半用于储蓄,规模不大,它的生产性效能并不明显,许多哲人都以不同表述相信同一个“真理”即劳动创造价值,连亚理斯多德都讽刺说“货币本身不能生殖”,欧洲工业尚未发达的各阶段人们普遍厌恶利息。现在我们讨论利息与资本,不是为“作为权力的资本”之滥用进行辩护,而是理解利息的获得之人类行动本性,至于利息取得的是否公平、美善、对人类道德教育有用或无用、甚至是否涉及恶意欺诈,则要另加研究。

前面我提到了,作为昂贵财物的艺术品,本来集中在皇室、豪门与隐姓埋名的有钱人手中,艺术市场还没有形成,早期的艺术品交换与买卖,可能仅限于典当抵押和遗产拍卖中,随十六世纪航海大发现后,珍宝香料奢侈品进入跨洲际贸易,一个超越地域的艺术买卖市场逐渐形成,商品的定价有可能脱离古典经济学的劳动成本计算,而倾向于“边际效用理论”所指的“主观边际定价”,即稀缺、未来预期、信息不对称等等因素形成的主观判断,由于艺术品兼具这几个要素,十九世纪之后的一百多年来,它的标价节节上升,成了投资者与投机者的共同目标。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一个不为人注意的注,指“古董与艺术品包含的劳动价值与商品交换价值的关系,要另外研究”…问题是,马克思以后没有再提及这个让他为难的问题。

艺术品与其它商品有许多本质不同,作为一种可收藏的特殊商品,它有可长期保存的物质条件,它不易损毁,它的肉身不被消费…艺术品与古董、珍宝一起出现在拍卖行,首先就要“可收藏”,这就和普通生活物品区别开来了。当代艺术中的“易损”“廉价”“普通”的装置、观念艺术和波普艺术之收藏,历史太短,尚未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它们的将来命运还是一个未知数。

艺术品在世界范围中的流动 ,层出不穷的展示,艺术资讯良莠不分达致的误导以及变幻莫测的新趣味,最后则是那个难以预期的收藏者个人偏爱,每时每刻在地球各个角落频繁发生的艺术品交易,偶然的、个别的、特殊的和戏剧性的…轻信某个似乎被公认的定价,或许相反地根本没有价格参照,当事人仅凭扭曲的信息便草率作出交易决策,这种情况肯定屡屡发生。在一个全球化的、人与物共同流动不息的、充分开放的艺术市场中,每一次交易都会给交易方或带来盈利或损益,要确定双方或多方的受惠或受损几乎没有可能,尤其是,还有大量有形无形的机构、个人参与了这一小小的市场过程,交易费用时时刻刻在产生,它无法直接显示在一件具体的艺术品上,完全淹没在汹涌琐碎的经济运行的渺小细节里…
编辑:徐啸岚

相关新闻
0条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