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观察】第九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落幕 美术批评在反思中建立新生态
0条评论 2015-08-25 16:12:56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太原特约记者
2015年8月23日上午,经过一天半时间的汇报和讨论,主题为“批评的生态”的2015•第九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落下了帷幕,今年的轮值主席为王端廷在会议结束时表示会议取得了预定得成果,那么事实上是怎样的呢?

对于批评家年会,有人说越来越像是“美协”开会,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的问题非常的温和,也有人从根本上质疑批评家的作用,认为他们的批评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得“报酬”,很多时候批评是缺席和失语的,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批评家年会有着清醒的认识,此次与会的41位(实到36位)批评家,分别从批评的伦理,批评与体制,“批评30年回顾”三个方面探讨了当下艺术批评所面临的实质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被本届轮值主席王端廷概括为:政治的钳制,商业的挟持和批评界的“窝里斗”,在他看来这三个方面是导致批评生态异常险恶的三个最重要因素。

关于主题“批评的生态”

本届年会主题为“批评的生态”,其实最早的时候年会的主题并不是这个,年会轮值主席王端廷表示,由于这几年美术批评事业遇到的新问题,美术批评自身和外部条件发生的新变化,他将主题定为“批评的反思”,在年会筹备会中经由年会委员会讨论,确定为“批评的生态”:“对于年会的筹备,主题的确定是轮值主席要做的第一件事。鉴于这几年美术批评事业遇到的新问题,美术批评自身和外部条件发生的新变化,本人最初提出的主题为‘批评的反思’。而在今年3月16日下午在北京举行的‘2015•第九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组委会筹备会’上,经由讨论,大家最终将本届年会的主题确定为‘批评的生态’,并拟定了四个分主题,分别是:1、批评的伦理,2、批评与体制,3、批评与文化传统,4、批评家与艺术家。应该说这一主题及其分主题的选定更具有针对性,讨论的目标也更明确。”

其实,本届年会主题的确定,有更加明确的事实依据,主要是去年7月发生在湖北神农架“中国行为艺术研讨会”期间的“段韩纠纷”及其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批评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年会轮值主席王端廷在讲述这段经过时表示:“‘段韩纠纷’的原委是这样的,青年批评家段君在‘中国行为艺术研讨会’上对整形医生韩啸的行为艺术提出批评,引起在场的韩啸的不满,会后从语言威胁演变为肢体冲突,最终升级为公安介入的司法案件,以致段君遭受9天监禁之灾。批评家与‘艺术家’之间发生如此尖锐的冲突,这在中国美术批评史上还找不到先例。本人愿意把‘段韩纠纷’看成是一个偶然事件,它应该归因于当事人韩啸的非正常性格和精神状态(据说他患有忧郁症),但是,此事件之所以发生,也是批评与艺术、批评界与艺术界关系异常的必然结果。”

由此引出了一些很重要的话题就是批评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批评与艺术之间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个是“有偿”批评的问题,批评自身的问题,比如何为艺术批评?何为艺术批评家?等等。针对最后的问题,本届年会学术支持彭锋在会议中也给出了解释,在他看来:“参照不同西方学者的观点,分别对批评和批评家作了重新界定。他认为艺术批评就是关于艺术品的话语。艺术批评是建立在艺术理论和艺术史基础之上的关于艺术作品的话语实践,以增进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为目的。而批评家则有三种类型,即介乎艺术爱好者与哲学家之间的批评家、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和自我批评的批评家。他进而提出了批评的三个标准,即通过理想批评家的权威形成标准、通过标准形成共识以及通过程序形成共识。他最后强调指出艺术批评必须具有三个条件,即第一、艺术批评首先必须是出自训练有素的批评家之手,而且是带有批评意图的写作的产物,第二、批评家必须熟悉批评的艺术家和艺术品,第三、批评家的批评必须通过同行的检验。”

在年会轮值主席王端廷看来,眼下的批评生态是十分恶劣的,他个人认为政治的钳制,商业的挟持和批评界内部的倾轧是导致批评生态异常险恶的三个因素。因此,他希望通过本届年会的讨论,不仅深刻认清影响批评生态的外部原因,而且认真反思导致批评生态恶化的内部因素;通过对三十年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历史的回顾,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集思广益,积极探寻改善批评生态的良策良方,努力推动中国艺术批评事业的健康发展。

批评的伦理、批评与体制与批评30年回顾

本届年会在主题“批评的生态”之下,还设置了批评的伦理、批评与体制与批评30年回顾三个分主题,与会批评家被分为三组进行专题讨论,在讨论中形成了很多的有趣尖锐的话题,比如在批评家皮力看来,批评是一个正在衰落的行业,批评家何桂彦在讨论时反问当代批评是否完成了现代主义的使命?在他看来80年代是中国艺术批评的黄金年代,但之后整个艺术批评并没有太大的发展,我们的方法论、知识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艺术批评也没有学科化的建设,这会导致后备批评力量的不足,此外,其他的批评家还讨论了批评的道德和操守问题,批评的有效传播性问题,自媒体时代、网络时代艺术批评的发展问题,不深入现场的臆想批评,假大空的批评,有批评家举例讲到,一些批评家在给艺术家撰写评论性文章时,通篇全是哲学或者美学专业术语,真正关于艺术家作品评论的只有几行,等等。

关于最后一个问题,批评家杨小彦曾有尖锐的批判:“我们的艺术批评,往往只是一种猜测而已。尊重对象的合理猜测已经算是好的了,大部分的批评,很多时候,不客气地说,只是在自言自语,稍不留意,和胡说并没有多少区别。有意思的是,批评实践一直就是在这样的文风中进行的,批评者如此,被批评者反驳,大概也是如此,只要成文,八九不离十,五十步狂笑百步,百步又回骂五十步。批评面对作品,所以作品分析才格外重要。通过作品分析而延伸到外部,探讨艺术生产的现场规则与社会制度,结论才可能有相对真实的社会价值。不过,艺术批评的情形让人沮丧的是,即使批评没有贯彻这些原则,批评表面看来仍然像是批评,好像大家都心照不宣,内心有一个关于批评的框架,只是说不清楚,或者不说出来而已。在这里,框架的说法又一次提醒了我,有许多艺术批评,本身就是一种框架,而与批评对象无关,更和现场脱节。那么,这一框架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拆开来看,大概就是几种句法,和一堆相关的词组。我甚至异想天开,觉得完全可以在众多的艺术批评文本中寻找典型案例,对其中的句法和用词分别进行统计,再归纳一下,看他们是如何写作的。我发现,当大家都在使用几种熟悉的句法和一堆公共的哲学式的名词时,批评就会产生效用,人们会认为,这就是艺术批评。”

在会议结束之后,年会轮值主席王端廷对于分组讨论的结果做了概括和综述,他在总结时讲到:批评的伦理就是批评的道德行为,批评家应该坚守道德的底线,除了道德自律之外,还要设立规程。批评不能违背历史真相。文明史就是伦理史,批评伦理就是建立制约机制,包括义务与服从,应该用伦理的原则去创造更好的批评环境。在这样一个时代,做一个批评家就是做一个殉道者。批评应该是分析而不是定位评价。批评应该在清理史实的基础上,对艺术进行评价。要抛开成见分析艺术现象的前因后果,不能用派别代替对史实的分析。

批评与体制主要是批评和批评家应该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希望建立批评基金会扶持独立批评。目前从国际上看,批评呈衰落之势。中国当下的艺术批评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关于个人艺术家的批评比较多,而关于展览的批评比较欠缺。应该有对批评自身的批评。体制与江湖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体制内外的身份并不意味着批评立场独立性的有无。在批评泛化的时代,批评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社会需要的是有质量的批评。人们对批评的不满是对质量的不满,而是对批评本身的不满。批评应该是严谨的写作,公正性是批评的首要标准。

批评30年回顾主题的讨论中,大家对30年来不同时期艺术批评的不同关注话题和不同特点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肯定了艺术批评在推动中国当代艺术进步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批评与艺术是共生共振的,批评起到了公众启蒙的作用,批评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建设性作用。对于批评的危机,既要看到外部条件的变化,应该从批评以及批评家自身找原因。有人指出,批评正在失去现场感和针对性,近年来批评文本的产量越来越低。应该加强批评的学科化建设,注意方法论和知识的更新,加强跨学科的交流。

编辑:李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