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溪岚深秀图》
手卷 设色纸本
46×634 cm. 18 1/8×249 5/8 in.?约26.2平尺
RMB 20,000,000-38,000,000
沈周出生于文人世家,少时诗文传遍乡里。在家学的影响下,拒绝出仕,隐于有竹居。与杜琼、陈宽、谢缙、刘珏诸家寄情于丹青词翰。明成化前后,远宗两宋的浙派与吴门画派依然并存,随着吴门画派的日渐强盛,吴门一派成为绘画的主流。家学渊博、诗辞翰墨皆擅的沈周,自然成为画坛巨擘,吴门画派之首。沈周的绘画风格,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他四十岁之前,受杜琼、刘珏及父辈影响较深,笔墨精谨缜密,所作多为小幅;第二阶段是他四十岁至五十八岁自号“白石翁”之间,不仅尺幅拓大,笔墨亦向雄浑简劲转变;第三阶段是他五十岁自号“白石翁”之后直至八十二岁去世,画风简劲、沉郁。
此《溪岚深秀图》卷作于成化三年,同年作品还有台北故宫《庐山高图》轴,上博《四家集绵》册存世,两件馆藏作品一细一粗。《溪岚深秀图》卷从沈周艺术生平来说,当属第二阶段中,细沈与粗沈转化的过渡阶段。图中坡岗起伏,景物疏朗,布局开合有度,用笔方圆兼顾,刚柔并济,秀润多姿,结合了披麻皴法与矾头皴法,对原作的临摹达到了形神兼似的境界,而笔法间又流露出沈周自己个人的特色。特别是山头的点苔,用重墨以圆头秃笔,有力着纸,随即提起,形成马蹄形,极见功力。
《溪岚深秀图》卷与上博《四家集绵》册有颇多相似之处。山体的外形轮廓线都用长线条,墨较重,劲健爽利。山头苔点都是极见功夫的马蹄形。此卷中小桥的栏杆与《四家集绵》册中的船舷,都用的硬挺遒丽的复线,用笔如出一辙。松树的树法与松针的画法也极似。整体画风都有别于细沈,更加信放,粗枝大叶,画面却更富情意,草草而成,却天真烂漫。落款笔法均瘦硬挺健,险侧跌宕,苍劲老练,结体长方,体势挺拔,颇得黄庭坚真趣。
此卷前后纸有明代李攀龙题引首和跋尾。李攀龙字于鳞,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堪称一代圣手。“青天嶒峨拥髙峰,江光倒映千芙蓉。长松窈窕昼无日,飞泉迸出深林中。緑树倚石标仙客,吞吐江山与丘壑”、冩出意态殊纵横,千年不改秋山色”句句可见李氏以“后七子”之炬眼,对沈周及此《溪岚深秀图》卷的高度赞誉。卷首有张大千戊子题签。后纸有谢稚柳、邓拓题跋。1962年谢稚柳53岁,正是经验、知识、鉴赏水平都达到顶盛,年富力强最强之时,谢老题跋的第一句“此石田真笔”,说明了他对此卷的笃定和自信。邓拓也在题跋中指中沈氏在三十九岁后“一改旧观,扩为大幅”,与笔者“细沈粗沈转化的过渡阶段”相符。此卷曾经宋荦、周怀民递藏,又有谢稚柳、邓拓题跋所说的“的的真笔”,可见历代鉴赏者对此卷的认可。此卷不同于沈周早期的细笔小幅,也不是沈周成熟期的面貌。是研究沈周画风的演进和蜕变的难得资料。
唐寅 《崇山逸士》图
设色绢本 立轴
142×74cm
RMB 4,500,000-6,500,000
唐寅的山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摹仿期,细笔山水受沈周、文徵明的影响,参以元人笔墨,具有文人画韵。第二阶段为转化期,此时他师事周臣,尽得其法,又泛学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等南宋院体画风,博取诸家之长,中锋、侧锋兼用,将披麻皴与斧劈皴融成,形成独具特色的长线条,行笔秀润洒脱。设色典雅秀润。第三个阶段是成熟期,构图雄伟巧妙,斧劈、披麻线条潇洒灵活,用墨干湿浓淡明暗变化具有立体感。
此《崇山逸士》图轴近景绘碧波万顷,粼粼水面,岸生芦花,应风飞舞,极富动感。巨石兀立水中,石上杂树丛生,蟠曲槎岈,高出半空,作夹叶或点叶,点叶处略施花青。隐约能看见山中的栈道蜿蜒而上,湍急奔流的溪水下泻,淙淙似闻水声。溪水之上有危桥横跨。高士侧杖前行,神态安详,陶醉于山水之间。远景崇山峻岭,山势陡峭,高耸入云。作者用细长的线条画出山的轮廓,山势方折。以带水长皴与斧劈皴相融合,单层刷染露白,表现出湿润、坚硬的石质。用墨浓淡精到,浓处黝黑,淡处骀荡,既有北派山水的立体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趣味。右上方题诗一首,书法近赵体,如行云流水般挥洒自如。王世贞题《三吴妙墨》卷上说:“唐解元,札草草,其书软熟亦不恶”。唐寅的书名被画名所掩,他在书法方面的天份极高,下的功夫也非常深,在明朝算能手一级。
《骑驴归思图》 上海博物馆藏
《看泉听风图》 南京博物院藏
此《崇山逸士》图轴与上海博物馆《骑驴归思图》、南京博物院《看泉听风图》相较,笔墨、技法、书风都极为相似。石皴和树干都用湿笔中锋,把大斧劈皴变为带水长条皴,秀润缜密,挥洒自如,展现出唐寅独特的用笔格调。构图北派的构图,南派的用笔。即学宋人妥帖求真,掺元人婉约的圆成的用笔,此种方法恰与其老师沈周相反。书法在二王与赵体之间,以清新疏朗取胜,字势开张,笔笔交代的都非常清晰,圆润丰实,落落大方,随心所欲。从上博《骑驴归思图》上,唐寅自题“乞求无得束书归”、朱曜题“喜闻天子驾新归”诗句推断,应是唐寅落第后,正德新帝登基时所作,时唐寅37岁。故此《崇山逸士》轴可大体推断亦应作于六如居士37岁上下,当属第二阶段其艺术风格的转化期。
唐寅有着扎实的文学基础,纵观唐寅的诗词,早期秾丽,中期平易,后期放纵,细读诗文,总能看到这位外表风流倜傥的才子,内心却充满了忧愁郁结。《崇山逸士》图轴中的题画诗,没有在任何诗文集中找到,但风格亦是如此,借景抒情,“空山”、“野磵”、“西风”,无外都流露出科举落第,遭遇功名失意的消极和避世,只能寄情于丹青,放浪于山水间,聊以慰藉。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