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问题清晰中迷雾重重:看广东美术馆如何向世界呈现“亚洲时间”
0条评论 2015-12-11 22:18:00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李杨雷


摘要:2015年12月11日下午3时,“亚洲时间——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以下简称“亚双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外联局和广东省文化厅为业务指导,广东美术馆为主办单位,经过两年的紧张筹备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在2015年这个特殊的时间点, 广东美术馆首次使亚洲双年展与广州三年展相重合,展览作品呈现了亚洲历史、文化、贸易,以及当代亚洲面临的问题,直面亚洲的历史与现实,困惑与希望。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开幕式现场

亚洲时间:深度聚焦和探讨全球视野下亚洲艺术的发展

本次展览以“亚洲时间”为主题,以“一带一路”为指导理念。通过策展团队的提名推荐并严格筛选出了来自全球各地17个国家极具代表性的47名/组艺术家参展。展出作品涵盖装置、影像、绘画、摄影等多个艺术领域。这是广东美术馆颇富雄心的策展计划,将拓展与延伸2013年亚洲美术策展人论坛的主题“亚洲意识与亚洲经验”,进一步深度聚焦和探讨全球视野下亚洲艺术的发展。

\

总策展人罗一平接受99艺术网专访

据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罗一平先生介绍,“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届‘亚洲(艺术展)双年展’,本次‘亚双展’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亚洲’主题艺术展,而是一场立足学术,以‘亚洲问题,全球表述’为定位,旨在提出和深化亚洲问题的国际性对话。在此次对话中,亚洲问题的学者、策展人和艺术家将围绕‘亚洲时间’这一主题,对当下的亚洲热点问题进行积极讨论,从更为实际的层面关注亚洲的历史、现实与可能。除此之外,亚洲双年展作为一个艺术探索的主题,尤其凸现了当代艺术潜在的可能性。由于现实的国际局势调整和经济格局的变化,亚洲作为一个‘区域’和‘知域’的综合体,不仅提供艺术想象的空间,也提供理论思考的维度。”

此外,策展团队共同指出,“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真实呈现了本次“亚双展”对于东西方内在冲突及相互依存关系的基本判断:一是西方的、全球视角的“世界时间”(包括:加速、急速、可见性、枯竭、超越/进步的现代性、超资本主义、知识生产和经济等),二是与之相对的亚洲时间(包括:平静、思考、专注、多样的现代性以及对价值观和智慧的重视)。“首届亚洲双年展暨第五届广州三年展”希望能引起对现今“世界时间”的反思,其目的并不在于以另一种时间形式取而代之,而是要破除以自我中心、排他和扩张的逻辑。因此,展览着重于本土视野对亚洲时间的理解,最终目的则是以亚洲视野校准现存的“世界时间”基准。

展览开幕式现场

展览开幕式现场

“城市化进程”启发亚洲时间再思考

在对“亚洲问题”综合梳理以及对“亚洲时间”进行宏观把握的过程中,策展人都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了“城市化进程”这一基础论题。从纵向上看,亚洲城市化起步晚于欧洲,形成了相对滞后的现象;但从横向上看,亚洲却并未与西方脚印重合,而是逐渐形成自己的发展体系和对西方工业的反思。所以,此次“亚双展”在策展过程中,策展人和艺术家对丝绸之路沿线的各种贸易历史、殖民与后殖民事件、古代和现代的移民和侨民线路等都进行了积极探索,期望通过研究贯穿多个世纪的跨文化交流和各种平台之间的互动,勾勒亚洲城市化进程的整体轮廓,并以此对“亚洲时间”的再思考提供切入点。

尘与路 装置、绘画、综合媒材 空间可变 2015 余旭鸿(中国)

尘与路 装置、绘画、综合媒材 空间可变 2015 余旭鸿(中国)

如艺术家余旭鸿选择通过“一带一路”的历史与现实,切近丝绸之路起点长安与交汇点耶路撒冷展开多层追问。在装置作品《尘与路》中,他将大唐西市遗址的“尘”覆盖在用中国传统手法拓印于耶路撒冷的老路上,脚下的既是大唐长安城的意向,又是丝路另一端的现场。观众可在上面行走,感受到“路”的独特光芒,以此构建起对亚洲贸易往来历史的初步认知。

\

又是森林遍大地 装置 80m×24m×10m 2015 胡项城(中国)

艺术家胡项城在《又是森林遍大地》中则是提取了从阿房宫至文革到商业浪潮,无数的兴衰变迁留下这昔日文明的残片,将这些散落的碎片重新组建起来成为一片复生的森林。在这片“复生林”中横贯一组巨大的水泥管道,吞嚼着各种被解体的历史遗物,这管道象征了全球一体化的工业景象。室内的装置是在废弃的橱柜内装上动力齿轮,城市模型景观时隐时现,显示人类超强的改变自然的能力。

\

后工业时代 摄影装置 尺寸可变 2015 傅文俊(中国)

艺术家傅文俊的装置作品《后工业时代》将抽象化的厂房摄影图片根据画面的平面布局贴以电路板实体,以此呈现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换。并用破旧轮胎与摄影作品模拟出维特鲁威人的黄金分割点。车轮背后投影出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之间变化的动态影像。充分表现出亚洲自身独特的工业化进程,以及艺术家对东西方工业文明的反思。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从他者到主体,“身份追问”完结亚洲幻想时代

从19 世纪以来,长达 200 多年的历史过程中,随着亚洲各民族的独立自治,亚洲经济贸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亚洲各国也逐渐在国际政治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当今的亚洲而言,被动接受世界时间的标准已不再符合亚洲自身需要,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本土时间的确立成为当务之急。对此,策展人金弘姬提出了“亚洲幻想(FANTasia)”这一概念启发思考,“心理学里的‘幻想’是指人类认知发展早期阶段的精神状态,当代亚洲可以通过幻想的概念进行解读,亚洲现在正处于变化和发展的状态,不断前进扩大却没有一个固定的身份,因此无法定义自身的实质、精华和分类,这种状态跟幻想非常相似。”在此基础上,本次参展的艺术家积极地把个人体验与亚洲身份问题相结合,并分解为女性觉醒、人与城市的关系、信仰危机等多个分支进行讨论。

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在她所展示的一个单频道视频作品里,用血管象征女性与男性、自我与外界、亚洲与世界的联系。视频中的人的身体被类似人体血管的管子捆绑在一起,依靠血管供血存活,所以血管是人类的生命线,同时血管捆绑身体象征人与家庭、国家、宗教的牵绊。艺术家试图用这样一种辩证的角度告诫观众,缠绕自身的血管可以是人的生命线,也可以变为威胁他人生命的武器。

传统眼光里,女性自发的性欲和生命力一贯被视为禁忌,在本次展览中,郑锦衡试图通过表演把这一禁忌光明正大地表现出来。在后现代身体文化的基础上,郑锦衡将自身性欲——无需人类伴侣完成的性体验具体化、形象化,以此打破以男性为象征的传统格局的束缚。她表演了一出自给自足且自恋的性心理剧,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跑步机和按摩机等健身器材当作性伴侣的替身。对她来说,锻炼比喻人的性欲,而健身比喻性欲的节制,这和马修·巴尼早期的艺术实践有异曲同工之妙。

\

乡关何处 影像装置(2500cm×8000cm 全黑空间尺寸可变)2005-2015 梁美萍(中国香港)

梁美萍的《乡关何处》是一个从 2005 至 2015 的长期录像装置项目。由香港出发,及至其他亚洲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卡拉那西、星加坡、曼谷、东京、峇里、仰光、香港、胡志明市、首尔、金边、哥伦坡、马尼拉、吉隆坡、台北、澳门、乌兰巴托……等等,至今共 26 个城市。艺术家在这些城市近距离跟踪一位城市漫游者无目的地游离街上,从而透过个人身影和其城市环境的面貌的观察,以个人身份的追问启发亚洲自我身份的探索。

“媒介化社会”以世界性反思亚洲性

“积极性泛滥、从无处不在的生产过剩、过度表现和交流”,策展人汉克·斯拉格认为,当前全球化的世界正如《疲劳社会》(韩秉珠)中所描述的那般,普遍呈现为一个以成就为导向的社会,从而产生了一个异常活跃的世界,这样的世界认为一心多用和重点的快速转移是举足轻重的博弈和社会媒体的内在特点,亚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以自我为中心、排外和膨胀的逻辑同样存在。因此,本次“亚双展”并不单纯为了用“亚洲时间”来替代“世界时间”,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更为客观而合适的角度对当下进行检讨和反思。

在此次“亚双展”中,唐·安吉关注到现代社会中人们为编程教育,信息,文化进程、言语自由、以及全球化下的大众娱乐所作的努力,也看到在此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在他的作品《共性(思想的礼仪和欲望)》中,参观者可以参与到由创作者建造的礼仪迷宫中来,这是一些并不精确的自然元素装饰着这个房间,将其转换为一间废弃的电视演播室。这种拟真布景是为了以一系列的虚构角色以及设定,调查对所谓的人类存在以及艺术渴望的“普遍性”的感知及看法。作品将电视演播室作为人类学以及档案电路的场所,探寻了当今的人类形象以及媒体从种族或性别成见到对文化传播的文体形式的表现中的作用。

\

双重时间 布面油画 630cm×250cm  2012 裴咏梅(中国)

裴咏梅在作品《双重时间》中,用全景式的展示当下俄罗斯文化投射了北京大众文化场所,作品由绘画、装置、录像、摄影、声音、灯光及综合艺术构成于一个通透的空间,作品将现成品的装置现场及其富有极强表现力的绘画形成交相辉映的陌生感,以 ArtDeco 样式的阶梯引领人们的视线进入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光韵与镜像世界,把匿名性的悸动推向无可预测的再造,淋漓尽致的展示正在发生的当下的景观世界。

展览现场

日历系列 多媒体 多种尺寸 2013–2015 莎拉·施(美国)

莎拉·施的《日历》系列包含了92 个独立作品,艺术家以三个月份的报纸(2013 年 7月至 10 月)为材料制成一本日历,试图直观地记录时间的流逝。在这些单页报纸上放置了一些物件、灯具和其它日常物品,这些常见的材料将报纸从可靠的信息来源转化成了便携的个人空间,这同时也暗示着信息和意义的转变是如何在今日和明日,一个文化环境和另一个文化环境间显露和藏匿的。

在本次“亚双展”中,“亚洲”这个原本存在于地图上的地理概念经过艺术家重新讨论将获得地理概念以外的人文内涵,即在与“世界时间”互动的过程中,亚洲人不再屈服于既定的“亚洲”形象,不再沦落为“落后时间”的象征,而是积极突破 21 世纪“新帝国”的秩序及其逻辑。正如策展人张晴先生所说,所谓“亚洲时间”,意味着对亚洲的想象指向世界之创造本身。亚洲想象历史地包含了对于殖民主义和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性思考,既是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更是对资本主义发展及其危机的应对和思考。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6年4月10日。

编辑:李杨雷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