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涂鸦,读者们想来要会心一笑,不就是逗小孩子开心的漫画吗?
如果凯哥告诉你,涂鸦界始祖竟然是艺术大师毕加索,而且他创作涂鸦作品的灵感,竟是来源于中国水墨画大师——齐白石,你会不会觉得很惊喜?
故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开创涂鸦新时代:
(《火枪手》)
《火枪手》是毕加索创作于1964年的名作。那时的他75岁,已经功成名就、声名赫赫,但仍在不断寻找自我突破的灵感。正是从这幅画开始,毕加索在真正意义上,开创了一种新的画体——涂鸦。
美术评论家们敏感地注意到,在这幅作品中,毕加索用了软笔,且明显是毛笔。而他于1954年创作的《女子半身像》,还只是硬笔。两者相隔十年,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区别。
此外,在《火枪手》中,毕加索也呈现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自由特征,不再有强烈的愤怒情绪,而是一种随性与可爱、淘气与平和,这是十足的涂鸦风格。
从形式到神态,《火枪手》显然是受到了东方水墨画影响。由此,评论家们一致认为,这是毕加索从齐白石的写意花鸟画中借鉴来的。
因为,毕加索自己曾言:不太好的艺术家就是去模仿,好的艺术家就是去偷窃。而他就是从齐白石处偷来,变成自己的。
(毕加索斗牛系列对中国水墨的借鉴)
那么,毕加索究竟是什么时候接触到齐白石的呢?他又是怎样从齐白石那里得到灵感并创作的呢?
首次接触齐白石画作:
中国艺术,美美哒
故事要回到1956年。这一年,新中国国徽的设计者、曾任中央工艺美院副院长的画家张仃,随中国文化代表团到巴黎访问。
对张仃来说,此次之行,终生难忘。这不仅因为巴黎是西方艺术的中心,更在于,他拜访到了崇拜已久的艺术大师毕加索。
30年后,张仃还清楚记得——
那是一天的下午,我们来到了毕加索的工作室……在这位世界著名大画家的工作室里,除了他的作品是新的,一切陈设全是破旧的,墙上是不断脱落的灰迹,沙发旧得已经露出了弹簧……所有这一切,这位艺术家好像一点没意识到。他的工作室里,所有的墙上、地上,都挂满、摆满了大量新作。
可以想象到,他的全部注意力,他的思想、感情、心灵和生命,都投入到艺术世界中去了。他惊人的艺术劳动和异常旺盛的精力,十分令人佩服。
总的说来,这次拜会不失轻松愉快。快结束时,毕加索把大家请进休息室,他自己却穿上西班牙骑士的服装,带上面具,逗得客人大笑不已。
难以想象,向来以苛刻、古怪特性著称的毕加索,与中国艺术团的此次会面,竟如此欢乐融洽。
临别前,作为一名法国共产党,毕加索将刚刚出版的一本小画册送给张仃,用红蓝两色笔,照着张仃的名片写了“张仃”两个字,并画上一只奋飞的和平鸽,以示对中国的好感。
张仃则回赠了一份更特别的礼物——一套水印的《齐白石画集》。正是这份礼物,给了毕加索很大的震撼。
临摹齐白石画作:
中国大师,棒棒哒
两周后,名画家张大千携夫人也来到毕加索家里做客。
东西巨擘相见欢——当代东西方艺坛两大宗师欢聚于巴黎,这一消息轰动一时。
此次访问,张大千夫妇受到了毕加索的热忱接待。共进午餐、欢谈艺术、赠画、摄影,他们度过了一个愉快欢乐的下午。
(张大千与毕加索戴面具合影)
据张大千回忆,落座后,毕加索便捧出几大本自己临摹齐白石的习作请他指点。张大千仔细地讲解一番,听得毕加索频频点头。
而后,毕加索一边向张大千表达他对齐白石软笔绘画功力的赞叹,一边说出了一段后人常常引用的名言:
“我最不懂的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实际上,真正的艺术在东方。”
接下来,他诚恳地说:
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第一是你们中国人,其次是日本人,而日本的艺术又源自中国,第三是非洲黑人的艺术……齐白石先生是你们东方了不起的一位画家!齐白石先生水墨画的鱼儿没有一点儿色。一根线去画水,却使人看到江河,闻到了水的清香。那墨竹与兰花更是我不能画的。因为有他,我不敢去中国。
(毕加索的《斗牛》)
(齐白石系列作品)
一代名家,竟然如此谦逊恭敬。实在难以想象,这就是那位与西方多国政要当面对峙的、个性顽固强硬的毕加索。他对齐白石的尊崇之情,绝不是客气之语。虽已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鼻祖,面对中国艺术,他仍是善于学习、善于请教。
一山更比一山高。在伟大的艺术面前,真正的大师都是虚心求教、虚怀若谷。只有登高望远,自己的艺术之路才会更顺畅。毕加索正是用亲身实践,证明了这个道理。
编辑: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