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穷又疯的梵高 怎么会成为全球艺术标志
0条评论 2016-09-07 08:58:32 来源:新快报 

\
梵高,《播种者》,1888年

“我认为他(梵高)可能是唯一一个在如此广泛人群之中享有名誉的艺术家。当然其他还有很多着名艺术家创作了大师级作品,但我敢说在名声方面无人能及他。”梵高博物馆执行馆长阿德里安·多兹尔曼在接受采访时说。

所以,传说中一生穷困潦倒的梵高是怎么成为人尽皆知的全球级别的艺术标志的?梵高故事里又有多少被人们误读了?

超前于时代的审美

梵高的画生前不被人认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超前于时代的审美。讨论梵高的审美为什么会是超前的,需要把时间拉回到他生活的19世纪。

1880年,在断断续续、勉勉强强做过画作复制品推销员、书店学徒、牧师助手等多份工作后,一直因为内向、耿直而和周围世界格格不入的梵高,终于在27岁这年决心听从内心做一个艺术家,并在弟弟提奥的经济支持下,开始正式学习画画。米勒就是他临摹的对象之一。

梵高没正式进过美术学院学习,估计也考不上,因为当时学校和我们现在的美术培训班一样,要学生照着石膏像画素描,而梵高特别抵触,甚至还因此和帮助过他、教他学画画的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艺术家亲戚莫夫吵过架。

“这种没有生命的东西根本没有画的价值。”“没有活人的手脚可画时,我才会去画模型。”

显然从学画之初,梵高关心的就不是把人体的比例、样子画“正确”,而是最好、最快地抓住自己感受到的所画之人的感觉。

“我希望达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画一双手而是手的姿态;不是去精确地勾勒出一个头部,而是头部的表情,例如一个挖掘者抬头吸气或说话的神态——换而言之,就是生命。”“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之前他还在给提奥的信里说,“我努力创造出一些写实但有感情的作品”,但现在他的画已经越来越直奔感觉而去,越来越不“正确”了,也越来越卖不出去了。

一种新的画风出现了

梵高早期的画还是以灰调子为主,但1886年,他去了巴黎,遇见了当时还属于先锋艺术的印象派的作品。他简直像重新发现了颜色,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以明亮的、和现实颜色完全不一样的色彩来画静物和花卉。在巴黎的20个月里,梵高画了约200幅画。

梵高在给提奥的信里这样解释他为什么这么画《播种者》:“在此,唯有色彩是无所不能。色彩的简化,赋予平常事物伟大的格调,引发了休息或睡眠的联想。总之,看着这幅画应当可以让脑子或想象力得到休息。

墙壁是浅紫罗兰色。地面呈砖红色。床和椅子的木头是鲜奶的黄色,被单和枕头呈非常淡的柠檬绿。鲜红色的床罩。绿色的窗子。橘红色的梳妆台,蓝色的脸盆。淡紫色的门。

这就是全部了——除了一扇关着的百叶窗,屋子里什么也没有。家具不能侵占其他的空间,墙上是肖像,一面镜子、一条毛巾和几件衣服。至于画框,因为画面上没有白色,所以它将是白的。”他对颜色的选取大胆又天才。他有时也挺自信的,他给妹妹写信:“你不理解有一种新的画风要出现么?”“如果再多活几年,他可能就出头了,但也不会有现在的名气了”

他不疯,只是情绪化罢了

其实,看到现在,你可能发现了,梵高一点也不“疯”。

梵高可能有十分情绪化,易怒、易沮丧的一面,但关于他的精神状况和心理隐疾一直没有定论。至少,他留下的信件表明他并不是在想象中那种“嗨了”的状态中画下自己的幻觉,更不是某些好笑的新闻里说的因为他有色盲症,所以他眼中的世界的颜色与常人不同。

他很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然后选用不同颜色、笔触来表达。甚至,从信件水平来看,他语文也挺好的。

只是因为他学画起步晚,而当时信息传播慢,画家并不易出名,他从学画到去世一共才画了十年,加之他所追求的艺术形式本身的先锋边缘,所以无人问津也是很正常的。比较和他同处于“后印象派”的高更、塞尚当时都处于相对默默无闻的创作状态。

而且在圈内,他也不是完全地不被认可,在他去世那年(1890年),已经有专业的艺术评论家很认真地在报纸上评论他的画作。而且他生前也并非像传言那样只卖出去过一幅画,根据梵高博物馆的回答,虽然并无法知道确切的数字,至少多于两幅,还不算和艺术家朋友间的一些交换画作。

可是,梵高却在这年自杀了。所以这是他生前不被认可的第二个原因:活得不够长。但这也让梵高渐渐有了另一种名声,并溢出了艺术圈外。

“他仰望太阳。然后他用手抵住自己的太阳穴,抠动扳机。他倒下了,脸埋在肥沃又发出刺鼻气味的麦田里。他回到生生不息的大地母亲的子宫里去了。”欧文·斯通在1934年写的传记小说《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这一段,不知道打动了中国80年代多少文艺青年,包括海子,他就为梵高写过诗《阿尔的太阳——给我的瘦哥哥》。

自杀?到底真相是什么?

为什么前面写梵高(可能)是自杀,是因为在2011年,美国两位获得过普利策奖的传记作家史蒂芬·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在新出版的《梵高传》质疑了着名的“自杀论”,认为另一个传言可能才是历史的真相:梵高被一群少年意外开枪射中,为了保护他们,梵高承认是自己开的枪。

他们一条条驳斥了自杀论的证据,比如:梵高并不像传记电影里那样留下自杀前的遗书,他死后上衣口袋里被发现的字条是他写给弟弟提奥信件的草稿,而信在他中枪前一天寄出,那封信的内容是乐观的,甚至描述了未来的计划。

以及梵高中弹后步履蹒跚地走了1.5公里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因为子弹没有射中重要器官,受了29个小时的折磨才死去。

而最有力的证据——枪伤,根据手枪法医专家文森特·迪·马的说法:不是左撇子的梵高很难用左手向自己的左胸开枪,他认为开枪的地点离梵高的身体应该有将近两英尺远。

但就像梵高为什么会割耳一样,真相已经无从得知,反正“贫穷、疯狂、割耳、自杀、死后成名”,这些关键词足以让梵高的各种版本的故事通过小说、故事、绘画、电影、电视剧、戏剧、诗、歌等广为流传,甚至影响了很多人对艺术家的想象——艺术家是需要如梵高般拥有疯狂的激情的。甚至有本书叫《梵高与流行文化》,里面盘点了这一切。

(整理自微信公众号“象外”)

编辑:江兵

标签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