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4日上午10:30,"在意--第三届中国油画双年展(2016)"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由中国油画学会主办,中国美术馆研究与策划部主任张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担任策展人。范迪安、吴为山、许江、詹建俊、靳尚谊、尚扬、谭平等参加了展览开幕仪式。
本届双年展旨在探究中国写意美学在当代绘画中的表现。它既可以表现在画家的用笔上,形成意之笔,也可以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形成意之象;而对于意的反思和突破,可以说是意之外。
由此,本次展览依据意之笔,意之象,意之外的线索来进行结构,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侧重不同。全部板块加在一起,显示了中国当代绘画对于写意美学的追求的深度和广度。
"在意"展览展示32位油画家的150余件作品。第一板块"意之笔"的艺术家包括:闫振铎、赵开坤、许江、杨培江、任传文、赵险峰、李江峰、陈焰、罗奇、陈海虹;第二板块"意之象"的艺术家包括:陈天龙、罗中立、戴士和、司徒立、闫平、黄菁、章晓明、孙纲、吴维佳、石建军、李荣林、彭斯;第三板块"意之外"的艺术家包括:尚扬、王怀庆、胡项城、丁方、王焕青、冯放、段江华、肖飞、李枪、韦加。既有老一辈艺术家的探索,也有年轻艺术家的尝试,显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写意油画的探索历程。参展艺术家来自不同地区,充分体现了艺术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来的多样性。
许江认为,中国绘画的境界是一个讲"意"的境界。意,心上之音,这也是中国古代绘画中匠人与文人的重要区别。中国人讲的"意"几乎贯穿文学史和美术史的始终,如此之"意",不是一个现成之物,而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方式。它的第一个要点是心目往还;意的心灵方式的第二个要点是心手相应;第三个要点是默照心行。
策展人张晴认为,"写意"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现况的一种引喻,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在中国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历程中,几代艺术家均秉承着"兼收并包,吐故纳新"的方法。反观中国绘画发展历程,写意是贯穿其中的重要概念,它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中国艺术精神。
策展人彭锋认为,中国油画家努力探索油画媒介与书法用笔的结合,笔意和笔法的介入,让油画接上了中国美学传统,进而改变了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一种新的绘画类型。中国油画家在将西方油画与中国美学结合起来的时候,就在展开双向的反思和超越。"之外"还表明艺术超出自身,表达对现实的关怀。正因为有了这种自我反思和批判,中国油画才不断推陈出新,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5日。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