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日下午三点,“生命物证”尚春当代水墨与装置个展在北京798艺术区悦·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尚春今年的创作,其中包含水墨作品45件以及两件大型木制装置作品。本次展览由著名艺术批评家贾方舟担任策展人,悦·美术馆馆长王飞跃、徐虹、段君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本次展览展出的水墨作品,包括《存在之语》、《生命+》、《童年》、《演绎》、《向崔健致敬》等多个系列,擅长剪纸的祖母对他的艺术启蒙,幼时为做木匠的父亲帮忙,自学吉他、唱摇滚、跳霹雳,家庭的历史也给尚春的成长留下深刻印记,沿着人生征途一路走来,这些经历都转化为情感投注在水墨作品中。
这些作品以拓印于树木横截面的“年轮”为基础,或合,或分,或重叠,或断裂,艺术家通过锯、刨、烧、磨等诸多手段,使得年轮的拓印呈现出多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尚春先生采取皴、擦、点、染、泼、渗、喷洒、弹线等手段,进行二次、三次、四次再度创作,解读和寻找与此生命之圆切合的缘份。以年轮为主体的、一圈圈扩展开来的线组织和线结构,犹如音乐中的一个可扩展“主题”,而对这个“主题”的多个“变奏”——形的拼接、线的延伸、叠加、交错、开裂、缝合,则构成一个个对年轮的“变奏曲”,同时也构成对生命、对岁月的“咏叹调”。
徐虹说到,艺术家对于自然材质的选择,探讨了自己的经验跟木头的关系,以及跟生命秩序的关系,他的终极目的是一种对于生命的叹息与欣慰,进而转化成形而上的东西,让观众体会到感情跟自然物证的关系。艺术家从日常吸取要素,完成了从日常到超常的转化,他根据生活经验来选择生命的背景,与之擦出思想的火花。尚春描绘了线条被批坏的形状,阐释了自己对生命的解释,带着生命的厚度走出了民间的日常,达到了美的境界,体现了民间艺术能达到的高度和其存在的意义。
除去水墨作品之外,置于展厅中的装置尤为引人注目,这两件装置作品体量巨大,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作品《征》长约13米,高约3米,作品以老船龙骨为基,琥珀木为造型主体,60条鱼形琥珀木在空中如箭一般穿梭而过,以非凡的气势显示出生命在进击中的辉煌与壮阔,而艺术家将一些异形的金属小件随性移植在这些琥珀木身上,似乎是强行赋予了这些生命不同的价值观、文化背景与生存状态。作品《重生》则由一些巨大的木桩组成,当艺术家注视着这些曾拓印出美妙生命图腾的木桩时,突然意识到它们本身不就是大自然的杰作吗?自然本来就具有自己记录岁月的方法,这些个性鲜明的木墩,本身就是“生命的物证”。两组装置作品,一组蓬勃刚劲,一组则静穆厚重,艺术家将生命的两种状态以宏大的意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尚春给予自然物象极大的尊重并充分利用,“七分天成,三分人工”,年轮的意象与人的生命历程如此接近,对自然生命痕迹的拓印与处理也成为对社会生命进程的记录与创造。
策展人贾方舟说,尚春出身于木工家庭,对于木材本身的敏感,使他的创作展现了特别的生存概念。他的作品是以材料为基础,以实物为出发点的创作,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亮相。装置作品是由木墩升华而来的大型装置,叙述了生命轨迹,证明了生命存在的延续,本次展出的作品“生命物证”这个主题集中而明显,探索之路很长,展现了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思考。
尚春坦言,随着自己人到中年,对于生命的理解变得不同,
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单元,他开始思考个体跟社会的关系。对于其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思考比较多。本次展览中的作品既可以完整观看也可以揉碎推敲,所有手段的运用都是其内心表达的需要。对于作品中十字架、红色以及毛线等细节的运用,都是他结合自身观念、生活积累的产物,是其主观内心表达的需要,跟生命个体有关。不论是架上作品还是装置都是艺术家对于生命跟时间的思考。传统水墨在观念上有局限性,当代水墨在某些时刻表达不了就需要新的材料的介入,比如矿物质、丙烯,甚至灼烧的使用。
这次展览是艺术家尚春一次阶段性成果的展示,他说,这在向观众呈现的同时更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当代艺术的核心是观念,我将不断追求语言表达的独特性和精准性,不断发掘观念表达的深度和自身站位的高度。在今后的创作中,我将持续地秉持自己对人、对生命的关注和思索,至于这些关注和探索会将我带到哪里去,我都欣然接受并满怀感激。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1日。
编辑:隋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