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来我并未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香港巴塞尔也没有巨大的变化。”对于人们期待中的新鲜感,该展会总监黄雅君如是说。2017年,香港巴塞尔度过了落户中国东南之隅后的第五个年头。中国与它的“蜜月期”已然度过,其自身的变化也微乎其微。但纵使香港巴塞尔不再神秘,展陈模式相对固定,它的吸引力却未降低。在3月末的一段时间内,艺术界人士或文艺青年的社交平台中都充斥着它的身影。5天8万人次的观展数字,也在提醒人们其场内的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杨画廊中出售的厉槟源作品 图片:Art Base
这种“守旧”何以成功?难道香港巴塞尔只是遵照巴塞尔展会在全世界运行的统一模式,靠山吃山?观众只是因为巴塞尔展会的名气来到香港?事实上,香港巴塞尔也在通过创新让自己变得更加多元,但“新”也许终究只是人们心中的执念,对于今天的艺博会来说并非必需品,艺术品一级市场最需要的是审时度势,有限度地调整经营策略。通过本届香港巴塞尔,人们也会发现市场与画廊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
黄雅君谈道:“我们希望通过新设的‘策展角落’让画廊回答:什么是我最为闪亮的作品?并努力加深欧美与亚洲、亚洲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这里不是一个完整的展览单元,我们称其为‘角落’。”在很多人看来,开设“策展角落”是香港巴塞尔筑建学术形象的起始点,但其并没有将新展区盲目放大,只是用其来平衡艺博会的方方面面,提醒观众注意香港巴塞尔的海纳百川。这将对藏家或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心中的牵挂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新鲜感,而是具有标志性的品牌形象。
此外,为提高参展商的积极性,香港巴塞尔把相当一部分主动权赋予画廊,让它们在已经搭建完成的展会框架内自由地填充血肉。在郑胜天看来,首届香港巴塞尔,大部分画廊带来的作品是相对潮流化与符号性的作品,这说明艺术品一级市场对亚洲买家的口味拿捏不准。但现如今,各家画廊都已找准了自己在亚洲的定位,他们对亚洲藏家的了解和信任度不断加深,相比大部分完全放权的,“没有门槛和标准、没有良性循环”,仍停留在“场地租赁”阶段的国内艺博会,香港巴塞尔已经成功巩固了自己在中国乃至亚洲的地位。
卓纳画廊中出售的吕克·图伊曼斯作品《K》,售价为 150 万美元 图片:Art Basel
从郑胜天的评论看来,“分权”所带来的积极效应是不可忽略的。展会的销售业绩也体现了这一策略的成熟,当参展画廊与艺术作品的质量足够高,巨大的市场购买力马上迸发出来。甚至在VIP预展之后,很多画廊不得不挂出第二批作品。如泰勒画廊出售了肖恩·斯库利的作品《WallPaleGreen》(35万美元)、安东尼·塔皮埃斯2006年的作品《Contorndexifres》(10万美元);卓纳画廊出售了吕克·图伊曼斯的《K》和《C》(单幅作品售价150万美元)、草间弥生的《INFINITY-NETSCOSK》(45万美元)、米歇尔·波利曼斯的绘画《MudBoy》(42万美元);佩斯画廊表示罗伯特·劳申伯格的作品《GreenGauge(Spread)》,售价220万美元,该作已预订;白立方在VIP首日已销售了十件作品,包括西亚斯特·盖茨、乔治·巴萨利兹、翠西·艾敏等艺术家的作品,所有作品在100万元以内。其中,西亚斯特·盖茨作品《GroundRules》被一家中国私人美术馆收藏;LévyGorvy画廊带来罗伊·利希滕斯坦作品《Cosmology》,据悉售价约2000万美元;豪瑟沃斯则售出了7位艺术家的作品,几乎全部被亚洲藏家收入囊中。
Lévy Gorvy 画廊带来的利希滕斯坦作品《Cosmology》,售价约 2000 万美元 图片:Art Basel
除了欧美画廊,很多立足中国的外资画廊以及中国艺术商业机构也都有着不错的销售业绩。台湾诚品画廊带来蔡国强的作品《游走太鲁阁》,售价380万美元;香格纳画廊在VIP首日销售了八成作品。曾梵志2017年的作品《火》确认被私人藏家购得,售价700万元;博而励画廊目前已经有多件作品确认售出,包括国内藏家收入张培力早期作品《个人卫生》,薛峰、黄锐、邱黯雄、廖国核、宋琨、无名画会早期艺术家的作品均有售出,价格区间在5万元至50万元;长征空间在两天内售出多件作品,包括吴山专的《小肥姘周线安魂曲_2015.05.21》(15.7万美元)、吴山专与英格·斯瓦拉·托斯朵蒂尔共同创作的《“蒙娜丽莎”被照明煤气“给予”》(8.8万美元)以及汪建伟的《更多No.17》(人民币63万元);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本次出售了十余件梁铨作品,此次单件作品价格在人民币30万元至60万元之间。
诚品画廊带来蔡国强作品《游走太鲁阁》,售价为 380 万美元 图片:Art Basel
虽然也有人说:“我们不能将这一态势视为市场回暖的利好信号,有的只是中国买家藏品名单的调换、潮流更迭、市场口味的变化趋势。一方面,画廊并没有底气十足地亮出所有艺术家,而是看市场脸色谨慎行事;另一方面,买家也没有不加选择地豪迈出手,反而紧跟学术潮流,开始注重学术展览和国际品位,这里更像是一场买卖双方相互试探性的博弈。”(曹原《香港巴塞尔表面风光,背后却是一场博弈》)但画廊与藏家之间的相互理解最大限度上保护了一级市场的稳定。在展会中问世的、由ArtsEconomics创办人克莱尔·麦克安德鲁撰写的《巴塞尔艺术市场报告》也显示,中英美三国正在逐步巩固自己在艺术市场中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艺术品销售额仍居世界之首,约占全球市场销售总额的40%,排名第二的英国约占21%,中国紧随其后,约占20%。波动中的拍卖市场正处在调整期,画廊市场的价值进一步得到肯定。
“香港巴塞尔给人的印象总是每年都稳健的按既定策略在运行,并没有太多变化。如果说有变化,也是对画廊服务的不断改善和提升。”黄雅君这样评价该展会的进步。而在内地市场,从北京画廊周,到上海、广州地区同时开幕的多个艺术展,与香港巴塞尔配套出现的展览日益增多。不过“蹭热点”只能带来短期效应,如何在“新”与“旧”的博弈与“分权”还是“放权”的抉择之中运筹帷幄,也许才是国内画廊市场更需要学习的。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