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 亿元拍品的炼成
2017-07-03 09:44:2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孔达达

孔达达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 执行院长。
孔达达 上海文化艺术品研究院 执行院长。

6月19日晚,嘉德2017春拍“大观”夜场拍品——黄宾虹的山水画作品《黄山汤口》以3亿元的落槌价刷爆了艺术圈。此幅作品创作于1955年,是有著录记载的黄宾虹的最后一幅大尺寸(171×96cm)挂轴作品,黄宾虹去世于同年3月25日,时年92岁。

由该画所曝光的两位收藏者的背景和收藏经过,为我们提供了分析收藏行为的典型案例。该作品的第一位收藏者陈叔通,地位显赫,担任多个政府要职,是中国工商界最受尊敬的元老之一。陈叔通于1955年,以接受礼物馈赠的方式获得黄宾虹的多幅作品,《黄山汤口》便在其中。

受赠人陈叔通在向黄宾虹索画之时,也对黄宾虹做出了对其赠画进行回报的承诺。例如在1954年11月16日,陈叔通去函黄宾虹,信函首先表达了索画的意图,接着又提到:“古文释稿已脱手否?约有若干字?弟欲觅好事者,与诗集一并印传,如何?”在正文之后,陈叔通又补充道:“弟又颇愿公写四尺或五尺整张堂幅山水,与白石老人竞赛。悬之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用篆书题四大字,署九十二岁老人***。”(此信函现藏于浙江博物馆)

在陈叔通与黄宾虹的交往之中,绘画作品在两个人的关系中显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以上信函的正文,陈叔通提出了帮助黄宾虹刊印古文释稿和诗集的想法,以作为对其索画行为的弥补。而信函后所作的补充,则不仅透露出齐白石当时在北京画坛的显赫地位,也暗示了陈叔通希望通过一己之力帮助黄宾虹提高地位的承诺。陈叔通希望通过帮助刊印黄宾虹文稿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于接受馈赠的感激之情。而利用自己身份地位上的便利,为黄宾虹的画作提供在显赫之处展示的机会,也可以看作一种情感上带有功利色彩的交换。事实上陈叔通对于黄宾虹在画史上地位的奠定也的确发挥了作用。

陈叔通于1966年逝世,《黄山汤口》和他的其他收藏,交由故宫“代管”,直至文革结束。之后,该作流入市场,2011年在瀚海拍卖春拍中以超过4700万元的高价格成功拍出。时隔六年,于今春再次上拍,成交价超过了3亿元。作品新晋买家的身份山东某新能源汽车集团,在拍卖结束后也随即遭到曝光。

任何通过购买行为所进行的收藏都是一种消费行为。一件艺术品成为商品之后,其市场价值便主要由市场法则所决定,即供需关系,对于艺术品来说,由于供给是有限的,因此其价格则主要由需求决定。需求的产生与欲望有关,人们通过满足欲望来获得快感,因此消费主义的逻辑是通过刺激欲望来激发需求,从而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拍卖公司在拍卖之前对拍品的重要性和审美价值进行宣传,在扩大拍品的知名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象征价值,起到了刺激消费的作用。

机构或个人通过竞拍天价作品,获得媒体的曝光率,相当于以文化的名义做了个软性广告。以此种方式来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的做法,已经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文化习俗所形成的艺术与品味、高雅、财富等名词的关联关系,赋予了艺术品较高的象征价值。以艺术收藏者的身份出现在大众媒体面前,无疑可以增强企业品牌的美誉度,而这种推高价格的购买行为也增加了作品的知名度和传奇色彩。

然而,正当艺术圈为这样的买主喝彩之时,媒体随即又曝出对此汽车集团的产品设计、企业战略、售后服务,以及资金使用方式的质疑之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事件的发生迅速引发多种效应,并在短时间内被急速地曝光和扩大,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和掌控的能力似乎并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增强。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