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7月2日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所举办的“恒久与无常:“”张大力新作展”后,时隔整整一年,“话题制造机”张大力又带着新的主题“身体与灵魂”,并以回顾展的方式登陆到了大洋彼岸的荷兰海牙贝尔登美术馆。
据本次展览策展人何凯思介绍,此次将张大力回顾展带入荷兰,是为了让荷兰的观众了解到中国社会最近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帮助当地人们思考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所有国际化问题。
展览海报(海牙贝尔登美术馆前)
对于此次展览,策展人希望观者能完全以视觉的方式将其打开,因为在他看来, 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去看,张大力艺术的核心部分在于他把视觉效果和所要讨论的问题连接到了一起,并创造了独特的表现形式。他表达的问题偶尔也会超过典型的中国问题。他的艺术表面上是“中国艺术”,但是当他应用了独特的意象时,就可以说他超越了“本地化”,并被国际社会所承认,这也是他的艺术里所包含的超越能量,是非常可贵的。
因此,对于展览主题“身体与灵魂”,何凯思认为并不需以话语进行诠释或是以文字进行表述,“如果张大力引人深思的雕塑能够贡献于此,那么我认为这个回顾展就达到了它的目的,而“身体与灵魂”也就不需特别再加以说明”(何凯思)。
展览前沿
“对话·拆”系列作品
《AK-47》系列作品
“广场”系列作品
资料表明,张大力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从1983年到1992年,他主要关注的是形式创新问题;第二阶段,从1992年至今,他开始以艺术语言关注问题丛生的当代社会。而此次回顾展也按照这一脉路进行其各系列作品;从成名作90年代街头涂鸦作品“对话·拆”、“AK-47”,到“第二历史”,“人与兽”、“广场”、“种族”再到近年来的“汉白玉雕塑”与“布朗运动”……(有关张大力艺术更多的解读,可点击“99艺术个案”——《张大力:在话题与争议中寻找“种族”密码》)
“广场”系列作品
“种族”系列作品
“汉白玉雕塑”系列作品
而展览中的“布朗运动”呈现了一个建筑工地的场景。生锈的脚手架穿过建筑工人的裸体并将其高高悬起,像亚洲的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
张大力在作品“布朗运动”前
在张大力看来,建筑工地是一个模糊的地方,几乎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地方上赚取一天的工资。它也是一个贫困的陷阱,不稳定的工作与低廉的工资并行,而一旦工程修建完成,所有工人都要面临失业的问题。那些想要在建筑工地上工作的人,势必要借助脚手架站在高处,脚手架就是危险的象征。张大力认为,建筑工地是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原始资本主义的激进和贫穷悲剧的隐喻。
“布朗运动”
策展人展前简访:
记者:您长期追踪研究中国当代艺术。这20年中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您能解释一下张大力这20来的创作和中国社会是什么关系以及在艺术史上的价值?
何凯思:张大力的艺术创作呈现了中国社会这20年巨变的剖面。用他本人的话说:“我觉得我做的所有艺术品----都是当代中国的问题和变化所产生的事情,就是能刺激我影响我”。张大力在这个领域里更重要陈述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类的艺术家 ---,艺术对我来说就是宣泄我的愤怒的一种手段,或更确切的说我通过这种方法告诉别人我的所思所想”。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艺术品如何传达给观众他对当下的思考,这就是他的艺术创作的价值所在。
“人与兽”系列作品
“人与兽”系列作品
记者:张大力的作品看似来自不同的方向,利用了不同的材料和技术,您觉得这些作品是互不相连还是能看到共同因素?
何凯思:张大力的雕塑裹挟着一种对当下社会和中国历史的强烈洞察力,他在不同的项目中巧妙地利用各种媒材和视觉手段来传达作品的精神性,可以恰当地说,他根据作品的性质,物尽其用了材料的特色,材料和作品之间天衣无缝的合谋,既满足了作品所需,也最大化的反映出他的“愤懑”;同时材料也给予他一种特殊敏锐的感觉,来巩固和批判他眼中的现实社会,这是他的艺术主旨。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记者:在您看来吗,张大力的艺术与他生存的环境有着怎样的牵连?
何凯思:张大力的艺术和中国社会的变迁有着直接密切的关联,纵观从九十年代到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无法不注意到其艺术创作的活跃身影。中国当代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也引起了西方极大的关注度和兴趣,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巨变,另一方面也看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思想上的深刻思考,这些都成为了中国对全世界的宣言。
贝尔登美术馆
贝尔登美术馆
贝尔登美术馆作为荷兰海牙最知名的雕塑美术馆,是荷兰唯一一家专业收藏、研究、展示当代雕塑的美术馆。贝尔登美术馆的学术定位,主要是展示荷兰国内以及当今国际上的现当代杰出雕塑家的重要作品。其目的是利用混合形式与不同材料的作品来表达“人之体验”。
编辑: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