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艺术区调查报告
0条评论 2017-07-18 10:18:21 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张玉 刘寻美 王雪茹 石豪 胡斌

\

蓝顶艺术区在全国整个艺术区生态中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中国美术报》记者近日跟随四川博物院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位于四川成都东部的双流镇,一个世外桃源——蓝顶艺术区。蓝顶艺术区可能在全国并不算是知名度很大的艺术区,相较北京798、上海M50,它的开放程度并不高,这可能让心存抱负的艺术家周春芽想把它打造成为“成都798”的夙愿落空,但是不可否认艺术家在此能体味到其他地方无法企及的安稳生活与创作环境,这一点对艺术家很重要。在西南地区温热的气候环境下, 这里给艺术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空间,与其他地区经历不同程度的动荡、搬迁、驱赶不同,蓝顶的存在是艺术家创作的理想天堂。

蓝顶美术馆老馆入口处
蓝顶美术馆老馆入口处

过去与现在的蓝顶

蓝顶,它的起源是来自几个艺术家自发的集体创意。2003年8月,艺术家周春芽、郭伟、赵能智、杨冕将成都机场路太平寺机杨一带的闲置厂房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在那个炎热的下午,蓝顶艺术区宣告成立。因为厂房是铁皮蓝顶,便命名为“蓝顶”。但是后来,蓝顶艺术区从机场路搬迁到了双流镇,重新激活。

一个蓝色的大屋顶,大型机械出入都不成问题,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划分到几百平米的面积,这个由仓库改建的,融创作、生活、展览等于一体的艺术区悄然兴起。机场路的蓝顶带给当时一批艺术家新的希望,但同时问题也有很多。提到老蓝顶,罗发辉对那时的居住环境印象并不好。在他的回忆中,老蓝顶的房子很差,由于排水困难, 且经常有暴雨,使不少艺术家的创作心血毁于洪灾,而且空气、水质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在这里艺术家无法安居乐业。

经过慎重考虑,在周春芽、何多苓等人的筹划下,搬离老蓝顶的计划正式启动。2009年初,一片独栋别墅在三圣乡荷塘月色湖畔拔地而起。用批评家陈默的话讲,“产权式工作室”概念,开创了国内外艺术家工作室之先河。由于新蓝顶良好的环境等吸引力,像郭晋、赵能智、杨千等长期在北京的艺术家也回到了这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群落在逐渐形成,这片以艺术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蓝顶”迅速蹿红全国。

当记者在新蓝顶一期见到艺术家罗发辉的助理时,这样一栋900平方米的复式独栋别墅,映入我们的眼帘,房间内不但有客厅、卧室、工作室,并且还有游泳池、壁炉、开放的书房、露天阳台。罗发辉在蓝顶艺术区的工作室十分著名,何多苓、周春芽、郭伟经常光顾。新蓝顶总面积接近50亩,最早入驻的14栋艺术家工作室围拢而建,形成了一个闭环式的花园别墅区。统一的外观简约、时尚,成为了新蓝顶艺术区的一个亮点工程。

蓝顶艺术区一期艺术家工作室
蓝顶艺术区一期艺术家工作室

蓝顶是一种生活方式

很多成都的职业艺术家都把创作的希望寄托在蓝顶艺术区。这些从重庆、昆明、北京、武汉而来的艺术家,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搞艺术”。在这里,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相互交流,扶持帮助。由于消费低,所以在这里生存都不成问题。既不受商业的侵害,也不用担心填不饱肚子,平常一餐饭10元以下,满满的一碗盖饭。有时候有客人拜访,到附近有特色的农家乐,200元足够一桌人吃。如果有的艺术家遇到困难,也会有别的艺术家买他一张画帮他解难。偶尔,画累了到郊外吃一顿鲜鱼,或者到山上喝一杯清茶。

蓝顶青年艺术村 大门口的牌匾已斑驳不清
蓝顶青年艺术村 大门口的牌匾已斑驳不清

对没有足够的钱入驻艺术区的青年艺术家,有房产公司出面把周边农民的房子买下来,改建成为蓝顶青年艺术村。渐渐地这里聚集了五六百个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这种租赁形式,主要是针对尚在起步阶段没有更好经济收入的青年艺术家。它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形式,是免费给青年艺术家提供住宿,只要每个月都给房东交一两件画作就可以了。青年艺术家罗旋说,蓝顶就像是一个家,大家没事的时候就聚在一起吃饭或者喝茶,创作出好的作品,就投稿。获奖以后就去外地参展,或是入选哪个画廊,就会去其他城市,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生活。相对于其他职业的人来讲,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是这样的简单与纯粹。

罗旋认为,蓝顶已经渐渐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产权不是问题

在艺术区的生态状况中,大多数都是相似的,都是由艺术家们自发聚集而兴起,以低廉的价格租赁废旧闲置厂房,之后形成规模,然后政府、商业插手种种合力,逐渐热闹闪耀,然后在经济发展的汹涌大潮中被湮没,这几乎已经是艺术区生态全球化的一个症结所在。但是,相较北京798艺术区、宋庄频繁遭遇涨价、旅游化、强拆等困扰,蓝顶艺术区以政府牵引,用集体建设用地解决艺术家的产权问题,与全国各地其他艺术区混乱的土地租售方式不同。蓝顶艺术区一期二期都是以出售的形式,让艺术家买下产权房,进行统一的管理,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也可通过租房的形式在蓝顶安顿。在成都的安逸中,蓝顶越来越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一个独特的场地,一股清新的空气弥漫在这里。

与国家现有政策配合,进行自主建设,本身就有保障。来到这个地方的艺术家群体在这里安定下来,不会担心像其他地方一样环境会越来越嘈杂,更不用担心城市扩张带来的拆迁、土地租金上涨、被迫搬迁等问题,成都人这种闲适的文化环境,也符合政府倡导的在一个城市打造独属于当地的文化品牌意识。产权形式保障,首先确保了艺术家群体的安定。一个艺术区的发展,首先是保证创作核心力量的稳定。艺术家高晓华说,成都人有着天生的性情,休闲与安逸是巴蜀文化当中独有的气质。艺术区域的聚集是一个生态的聚集,成都的环境适合形成一个良好的艺术区生态了。

据锦江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区政府非常看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此次引进高规格的艺术区,对丰富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当地品牌大有裨益。今年,已经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其中涉及土地、人才引进、税收、补贴等几方面,只有让艺术区先立足生根,自身壮大了,才可能在后期形成产业链。蓝顶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本身的地理环境就是田野上打造的艺术区,跟其他在市中心“热地”效应寄予热望的投资商不一样,这里往来的商人并不多。一般都是从外地过来的画廊、策展人自己找上门,蓝顶确实需要有一个安定安稳的环境,否则艺术家迟早要散掉,这对于城市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通过城市统筹政策,实现集体土地流转,保障艺术区用地和规划的合法性,确实解了困扰各地艺术区的种种难题,这是蓝顶在艺术区发展瓶颈上最大的突破,尤其是蓝顶一期、二期进驻艺术家拥有工作室完全产权。城乡统筹的试点让这里的土地使用更为灵活,农民土地的资源转让完全自愿,也无形中增加了当地农民的就业机会,而且艺术创意产业、艺术区的建立,也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其他艺术区相比,蓝顶在向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在这里,有一种本真的味道,即艺术家可以自由创作的氛围。在这里看不到林立的画廊、艺术中介机构、咖啡馆等商业贸易体,完全实现了艺术家自主发展、自主创作的纯粹的艺术生态。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