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浓园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丽。
在新时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道出了“幸福”与“奋斗”相生相连的关系。奋斗中有辛酸苦辣,也往往饱含热泪,有时更意味着背水一战,但奋斗的土壤必定滋养着幸福的花朵。转角之处,那朵含苞怒放的幸福之花,必定无比芬芳。
即日起,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推出“治蜀兴川我奋斗我幸福”专栏,聚焦新时代的奋斗故事,推出系列报道,寻找四川不同岗位上的奋斗者,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和心路历程。通过他们,我们亦能感受到那份为了理想与信念的坚韧与执着。或许,在他们身上,奋斗不再是通往幸福的道路,奋斗本身就是幸福。
要想把天府文化发扬出来,就需要把文化具象化到现代人生活中,这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2018年的成都两会,天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被浓墨重彩地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浓园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丽面对镜头,侃侃而谈,优雅从容,自信恬淡。
她的浓园艺术村,被人们称为“艺术乌托邦”的园区,有70余栋建筑,吸引了油画、国画、雕塑、书法、摄影等领域的200多位艺术家聚集于此……如今,这里已然成为了成都文创经济发展的标杆。
从资阳小乡村来到成都的“蓉漂”杨丽,无论是早期的打拼奋斗史,还是转行以后的艺术追求史,都折射着这个时代和这座城市变迁中的包容、机会、创新和活力。
打拼奋斗的打工妹
成都“漂泊”创业当老板
杨丽出生于资阳乐至一个小乡村,父亲是乡镇学校教师,家境还算殷实,她在五姊妹中排行老三。乡镇学校的校舍和教学配备有些简陋。“我想要走出这里,到大城市去,做点什么改变家乡贫穷的情况。”初中毕业后,杨丽辍学了,瞒着父母到成都闯荡。那时她一天做三份工作,护工、清洁工,在工厂里清洗盒子,吃盐巴下稀饭。
有句俗语叫“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大概也偏爱有志气的人。1990年代的成都,正是房地产蓬勃发展的时代,急需各类建材供应。杨丽用积蓄租下了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门市做起了钢材生意。忙里忙外地送货、进货,月底盘点,杨丽挣了不少钱。她随后扩大经营规模,慢慢地,1个门市发展到了20个门市。
艺术园区的缔造者
卖掉全部家当建造艺术村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杨丽认识了丈夫蒋林。后来,她和丈夫先后开了多家公司。2004年,杨丽为了帮助丈夫实现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卖掉门市、房产,用全部家当建立了一个西部最大规模的艺术原创基地——天艺浓园国际艺术村。
年轻时的蒋林一直热爱艺术创作,考上川美以后,因家境条件不允许未能上学。因此,艺术村的建造算是他对人生理想的另一种补偿。
“我支持他对梦想的这种追求、坚持,慢慢地我自己也喜欢这个了。”“女当家”杨丽开始尽心尽力地运营这个园区。
自2007年正式开村以来,艺术村已聚集了200多位艺术家,每年吸引逾10万人前来,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过亿元,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在杨丽看来,这个艺术村最大的特色,在于入驻的艺术家不必费心展览、行销等问题,只需要潜心艺术创作就可以。浓园每年会办各种展览,为艺术家创作的作品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将作品在学术、艺术市场上向国际推广。
作为成都市人大代表和武侯区人大代表的杨丽,也在不断地推进艺术进社区公益活动。簇锦街道永兴社区成立的“浓园小画院”,就是该辖区市民与艺术大师面对面交流的便捷通道,艺术家会不定期进社区与居民互动。
艺术品的打造者
开发原创产品扎根文创产业
从打工妹到传统行业老板,又到艺术园区的缔造者和艺术品的打造者,杨丽一直在往前走。
“现在是文创产业发展的最好时候,我们也要做得更好。”杨丽说。
8年前,她就开始着手艺术衍生品的研发,那时候的“文创”还并不是一个火爆的概念。他们将艺术名家作品以海瓷的方式呈现,这里有专门的海瓷艺术馆,会不定时举行艺术家海瓷创作,邀请国内外艺术家在园区进行创作交流。
为了将成都言子进行文化传承,杨丽构思以文创产品来呈现。她邀请省内3名有绘画基础的老艺人,创作了400多件“成都言子画”。随后再请艺术名家进行深度创作,突出成都语言特色,传播“老成都话”。
她常常有妙想,将文玩、根雕、绿色植物以及四川地区特有的龙泉窑、邛窑等物件,结合传统的漆补工艺、根艺加工等工匠技法,通过艺术整合设计而成高端艺术绿植装置。
“我们的目标是形成文博、文旅、文创相辅相成的格局。”这是最好的时代,文化蓬勃发展、生机盎然。而杨丽和丈夫,想扎根现代文创产业好好经营下去。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