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与性感间,连接时间的缝隙”---王劼音《大山水》展览回顾
2019-05-28 09:30:41 来源:3812 Gallery 

\

日期: 2019年5月21日-5月30日 上午10:00 - 晚20:00

地点:香港艺术中心5楼包氏画廊(香港湾仔港湾道2号)

中国重要艺术家王劼音个人展览《大山水》于5月21日在香港艺术中心5楼包氏画廊揭幕,昨日艺术家王劼音、展览主办方3812画廊总监许剑龙出席开幕酒会。展览将持续至5月30日。

艺术家王劼音于开幕酒会现场
艺术家王劼音于开幕酒会现场

3812画廊联合创始人许剑龙于开幕酒会致词
3812画廊联合创始人许剑龙于开幕酒会致词

继上月26日在北京为王劼音主办了一场《大山水》学术研讨会后,3812画廊在是次同名展览中展出30多件王劼音的绘画作品,包括油画、水墨画以及木刻版画等。展览作品横跨艺术家在过去20多年的创作,期望以一个全面的方式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检视艺术家长达数十年的绘画生涯,以及展现艺术家的创作多样性。

展览一大亮点为王劼音的巨大尺幅大山水创作。作品传达了王劼音绘画在现代性反思上的当代价值:既保留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文化记忆,也反思来自西方的现代工业化所带来的灾变与废墟化,同时观照现代都市的迷茫。

王劼音, 《萧山平湖》, 水墨纸本, 132.2 cm x 427.2 cm, 2018
王劼音, 《萧山平湖》, 水墨纸本, 132.2 cm x 427.2 cm, 2018

3812画廊联合创办人许剑龙表示:“王劼音老师一直是我们画廊和我自己非常关注和推崇的一个重要艺术家。过去几年,我们画廊一直致力透过不同的展览把王老师的作品介绍给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家认识,也获得非常好的反应。这次在香港艺术中心的展览名为《大山水》,我们希望以一个大规模的个展方式,把王老师的一些重要绘画作品放在一个比较完整和学术的角度,呈献给各位观众欣赏。”

“作为中国现代绘画’第四代’的代表艺术家,王劼音老师在东方根性的当代表达上以至处理西方现代绘画形式方面的贡献——就如他的启蒙老师吴大羽一样——是值得大家肯定的。我们特别要感谢在上月来到北京参加了王劼音《大山水》学术研讨会的一众艺术学者和批评家,让我们得以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视野,了解王老师作品中的丰富艺术内涵和精神。”

王劼音现场创作
王劼音现场创作

王劼音现场创作
王劼音现场创作

艺术家王劼音与3812画廊创始人许剑龙在《幽居(二)》前
艺术家王劼音与3812画廊创始人许剑龙在《幽居(二)》前

《大山水》展览学术主持夏可君博士表示:“王劼音先生的绘画美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绘画在当代的意义,那就是在中国传统的意象与西方的抽象之间,找到了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道路,在抽象的构图与自然的烟云之间,在古雅的图像记忆与草写的模糊之间,在即兴偶发与高贵典致之间,在散逸的游戏与格韵的建构之间,在意味的沧桑感与孩童的拙稚之间,形成了古拙又苍辣的生命意境。”

\

\
展览现场

\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王劼音夫妇与来宾合影
王劼音夫妇与来宾合影

“同时,王劼音绘画的贡献在于:把西方抽象的块状与中国传统的大写意线条,以天真浪漫与花影重重的诗意结合起来。”

观点

北京王劼音《大山水》学术研讨会回顾

王劼音《大山水》学术研讨会现场
王劼音《大山水》学术研讨会现场

日期: 2019年4月26日

地点:北京三里屯回声剧场

2019年4月26日,王劼音《大山水》学术研讨会于北京举行。会议由3812画廊总监许剑龙主持。艺术家王劼音,学术主持夏可君,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星原,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德国路德维希当代美术馆馆长Beate Reifenscheid,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牛宏宝,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杨光、著名评论家与策展人贾方舟出席会议。

学术主持夏可君
学术主持夏可君

“在东方根性或东方神髓的当代表达上,以其抽象写意形成的苍辣与古拙的精神气质”

------ 夏可君

学术主持夏可君博士认为在西方开始的现代性绘画有一个隐秘的开端,那就是塞尚认为艺术乃是:形成平行于自然的和谐,绘画需要在面对自然时重建深度,这既是平面上的视觉深度塑造也是诗意精神的深度,而西方后来的绘画基本上放弃了让自然来塑造绘画深度的难题。在当下,如果有“新绘画”那么几乎只有“自然的深度”可以让艺术重新可能,在中国,也应以自己的方式重建自然的深度。

同时,夏可君博士从“以文化记忆重塑自然的深度”、“自然的废墟及其救赎”、“绘画的元语言贡献”三个角度对艺术家王劼音作品中的东方根性或东方神髓的当代表达及其对中国绘画的贡献展开了讨论。

“在王劼音的作品语言中,工业、前工业终于找到了一种计划的吻合、重叠。”         

------ 曹星原

朱乃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星原认为面对王劼音的作品,重要的是一种审美感以及 “大山水”的文化定位。王劼音找到一种语言,这种语言在绘画上那一点一点的“孔”基本是工业化时期在工业产品上留下痕迹的结果,而不是自然的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这个时候工业、前工业终于找到了一种计划的吻合、重叠。同时,对当代的破坏如同历史上“吴门”、“娄东”等画派对过去的背离和破坏,以董其昌为代表,他的画面阻断了观者对“可游性”的思考,阻绝了我们在画面上寻找可读性、叙述性的一个先驱。在王劼音的作品当中有很多当代水墨画,他也用这种破碎的、工业废弃物的手法阻隔了我们通往非常通俗的农耕自然的自然概念,而是探求了水墨表现后工业时期的一种人文情怀。

徐虹,曹星原,夏可君(从左至右)
徐虹,曹星原,夏可君(从左至右)

“王劼音的作品一直在思考,是在画布上思考的画家。”

------ 徐虹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徐虹表示王劼音的思考一直在画布上能呈现出来,画面上痕迹是他思考的结果,对整个画面、气度他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他把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国人心灵的追求、渴望以及他经历的苦难都熔化为色彩、笔触,熔化为画面的一种说不清楚的意境和追忆,继承了林风眠和吴大羽的优秀传统。

“王劼音的绘画值得西方思考。”     

------ Beate Reifenscheid

德国路德维希当代美术馆馆长Beate Reifenscheid认为在中国的传统里对风景和山水的理解与欧洲人和西方是不一样的。王劼音的油画是从中国山水的水墨中出来的,在西方没有这个关系。一方面王老师强调传统的重要性,画面上与传统有着呼应的联系;但另一方面,作品又显示出传统不可能自动地延续下去,强调断裂。展览叫《大山水》,是想追求一种理想的、伟大的、崇高的,康德意义上的“崇高的山水”,另一方面有一种断裂性的经验,意识到简单回到传统的崇高是不可能的,王劼音的绘画总是能让人看出里面的“辩证法”。

王劼音《大山水》学术研讨会现场
王劼音《大山水》学术研讨会现场

“王劼音的绘画中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印痕’。”  

 ------ 郑工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提出当代艺术的创作实践强调跨媒介,强调创新,强调跨界,但回到艺术家个人的创作上,个体性不在媒介、不在图像,而在于实践过程中养成的难于去除的印痕,因为这些印痕与艺术家的个性有关。王劼音的艺术探索是四面出击的,但是语言层面上,总会保留着某种腔调,也有习惯的原于他自己的语言特质。他的作品总是看起来像版画,实际上是水墨作品,油性作品、丙烯作品,这都来自于印刻的原初感觉,其黑白关系、硬边线条和抽象线条、肌理关系和笔触感,刀痕感、笔触感,深琢感,来自于一种铭记世界的愿望。王老师一以贯之的无意识是一个画家的语言风格与生命形式,不可替代,不可取代,独一无二的语言系统和生命形式就是印刻与印痕。

著名评论家与策展人贾方舟
著名评论家与策展人贾方舟

“王劼音是在另一个基点上发展自己,他在找跟传统的衔接,跟传统的关系。”                                       

 ------ 贾方舟

著名评论家与策展人贾方舟认为中国的艺术家、中国当代艺术既不可能在水墨圈子里头完成,也不可能在水墨圈子之外完成,中国当代艺术必须是一批人在水墨圈子里边走出来,水墨圈子以外的艺术家靠近它,但传统也不一定是走进去,只是与传统衔接。王劼音的基点不是在传统里面,不是在水墨里面。尽管他现在画了很多很精彩的水墨作品,但是他的基点是从他的版画发展出来的,逐步延伸到各种材料当中去。他现在的作品叫大山水也好,叫什么也好,都是他在寻找跟传统的衔接。中国当代艺术未来的完成必须是靠操持各种材料,运用各种手段的艺术家共同来完成的,不可能单一在一个小的范围内来完成。我们要寻找的是非西方化的中国当代艺术,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基点、不同的材料语言上会合到一个“中国性”——一种区别于西方当代艺术的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个意义上王劼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代表。

王劼音《大山水》学术研讨会现场
王劼音《大山水》学术研讨会现场

“王劼音的画面里始终有一种重叠性的东西。”

------ 牛宏宝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哲学系教授牛宏宝指出王劼音的画面里的“重叠性”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为什么王老师能够把重叠性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为什么把重叠的东西不太具有特别断裂层面的东西整合在一起?把矛盾不是特别大或张力不是特别大的东西整合在一起?王老师在早年的经验里“套印”,版画的套印过程对其思维有非常大的影响。王老师的思考一直是把对中国人现代性经验的重叠性,在心里重叠中打上一个烙印,中国经验中不可能单独的存在,心灵的重叠和木板套印重叠之间形成一个对应的关系。王老师的画面在直观上不是给特别美的东西,但是有一种特别苍凉和悲苍的东西,有时候像是回忆,在回忆的叠加中间有一种苍凉的、悲伤的音调。

“通过版画、色调之间的并置,您找到了自己的‘衔接点’。”

------ 杨光

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杨光从三个方面做了一个简明的现象学描述,讨论到底是断裂还是衔接?如何衔接?第一,几何构图和古典山水意境之间的张力。第二,颜色。王劼音的作品在颜色有着张力,底色一般是石青、灰,中间有一些蓝、绿、黄、紫,深色的衬色和中间花卉温暖鲜艳的色调之间,这种张力是西方油画颜色的特性;第三,画面空间深度,颜色之间的张力能给我们带来一种深度的维度。

关于王劼音

王劼音,1941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上海。

在王劼音手上,绘画的表面生成为一层新鲜又有重影的胎衣,既有着敦煌壁画的拙朴构图与古旧色调,又有着花朵充分盛开时的摇曳姿态,其剪影般的构图让我们看到了马蒂斯晚期剪纸作品的简洁,但又我们感受到人物画上衣褶边缘的震荡,王劼音的作品体现了中国当代绘画的魅力:能够把西方抽象的块状与中国传统的大写意线条,以天真浪漫而花影重重的诗意结合起来,从而在时尚与永恒,玄远与迷醉,古旧与性感之间,连接了时间的缝隙,自然的魅影得以复活。

王劼音绘画作品享誉国际艺坛,并被世界各地的美术馆收藏,包括法国GRAVELLINES 博物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美国加州USC 亚太艺术博物馆、美国波特兰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等。

编辑:江兵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