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化:当中医文化与艺术相遇
2019-06-26 16:16:41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当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艺术不期而遇,会成为一场怎样打破常规又别开生面的展览?

“默化——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艺术的潜移”于2019年6月22日在四川省图书馆正式开幕。

\

策展人宁琤表示:“这是一个关于中医古籍文献活化的展览,亦是一个关于艺术的展览,深藏沉寂的中国传统医学文化让我们的思想潜移在文明的切片与时间的碎片中……”

展览以别开生面的创新方式,融汇呈现百余件珍贵古籍文献和文物、多位重要当代艺术家的特别创作以及特制展品。古医文化、文献与当代艺术的罕见互动,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一次立体呈现,亦是“古籍文献活化”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

中医哲学-现场图,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中医哲学-现场图,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理法药方•医艺同境-药物标本,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理法药方•医艺同境-药物标本,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展览特邀旅法研究员、策展人宁琤担任策展人,打破了古籍文献和文物展览的常规,在策展理念及展陈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医艺同境,展览从传统医学古籍文献及蜀医深厚历史出发,聚焦中国传统医学思想,邀请艺术家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和开放式的对话。柴一茗、陈弘礼、郭鸿蔚、梁绍基、米兰达·莫斯(Miranda Moss)等多位国内外重要艺术家参展,与中国传统医学文化进行了难得的互动。策展人表示,希望观众“进入的是一个医学的世界,走出的是一个艺术的世界”。

传统藏医展厅-策展人宁琤进行导览,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传统藏医展厅-策展人宁琤进行导览,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医书浩瀚展厅-现场图2,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医书浩瀚展厅-现场图2,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穿越几千年古医文化的百余件藏品与作品被有机呈现。其中,观众可以看到四川省图书馆珍藏的国内珍稀版本《太平圣惠方》、《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等22 种珍贵古籍文献;青海藏文化博物院珍藏的《四部医典·后续部》(16 世纪)、《药物图释·白银镜》(15 世纪)等四部重要藏医文献。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正,(宋)孙兆改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德影宋刻本,十册,馆藏:四川省图书馆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正,(宋)孙兆改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德影宋刻本,十册,馆藏:四川省图书馆

古今医统大全一百卷,(明)徐春甫辑,明刻本,四十册,馆藏: 四川省图书馆
古今医统大全一百卷,(明)徐春甫辑,明刻本,四十册,馆藏: 四川省图书馆

十三件来自青海藏文化博物院以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珍贵文物及录像等,这些都是首次在四川省向公众展出。与此同时,还有大量近代蜀地医学历史珍贵文献图片,如蜀地著名藏书家严谷声辑刻的六种医学书籍以及享有“西南第一藏书阁”之誉贲园的历史文献;四川中医教育的奠基人、四川国医学院创建人李斯炽先生的珍贵手稿、50 年代北调入京著名蜀医蒲辅周的手稿、当代蜀地名医王静安位于成都鹤鸣山道观的独特墓园碑方等。

《生理病理》,藏医曼唐,馆藏: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生理病理》,藏医曼唐,馆藏: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四部医典•后续部》,作者:索卡•洛追杰布,16世纪,40 x 9 x 2.8cm,馆藏: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四部医典•后续部》,作者:索卡•洛追杰布,16世纪,40 x 9 x 2.8cm,馆藏: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当代艺术家的绘画、互动装置、录像作品穿行在展览的多维时空中。艺术家梁绍基自1989 年开始在天台山养蚕,形而上哲思与诗性冥想贯穿在其30余年的实验中,亦将以蚕丝构筑的艺术时空在此次展览中呈现。

梁绍基,《金》, 黄色蚕丝,铁剌,铁板,2019,图片提供:艺术家
梁绍基,《金》, 黄色蚕丝,铁剌,铁板,2019,图片提供:艺术家

梁绍基,《圆》(局部), 2016, 装置,直径85cm,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梁绍基,《圆》(局部), 2016, 装置,直径85cm,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当代艺术家柴一茗结合《山海经》的文献与典故,将沉寂在古籍文献中的医药之物与神话形象进行视觉复活。

古医起源-现场图(柴一茗《山海之图》),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古医起源-现场图(柴一茗《山海之图》),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南非艺术家米兰达·莫斯特别创作的互动装置作品《含羞的植物》,生动再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神秘感应,对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以及敏感、脆弱与共生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米兰达•莫斯,《含羞的植物》,2019,综合材料,尺寸可变,特别委托创作作品
米兰达•莫斯,《含羞的植物》,2019,综合材料,尺寸可变,特别委托创作作品

生命与神秘大自然-现场图(米兰达•莫斯Miranda Moss《含羞的植物》The Timid Wilderness),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生命与神秘大自然-现场图(米兰达•莫斯Miranda Moss《含羞的植物》The Timid Wilderness),图片来源:上海艺域文化工作室;摄影:方正、计贺@尔见摄影

青年艺术家郭鸿蔚探访蜀地,围绕四个“情志病”案例创作了《解忧愁图》系列纸上水彩作品,对古老医学的认知系统尝试性地进行了视觉解构及转换。

郭鸿蔚,《解忧愁图 2 —— 癫狂梦醒汤》,2019,纸上水彩,65 x 50cm,特别委托创作作品
郭鸿蔚,《解忧愁图 2 —— 癫狂梦醒汤》,2019,纸上水彩,65 x 50cm,特别委托创作作品

研究中医多年的声音艺术家陈弘礼,以古医哲学为灵感特别制作的空间声音作品《物语》等。

中国传统中医文化中有着强烈的美学意味,比如它推崇的阴与阳,表与里,见微知著,生生不息,平衡、恬淡等等,在这个亢奋而令人困惑的技术时代,机械性的发展不断加速,我们需要更多元的思维模式来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也可以从中医古籍典藏中汲取传统文化根脉的经验和灵感。

本次展览将展出至2019 年8 月1 日。


关于展览

“默化 ——古籍里的传统医学文化与当代生活艺术的潜移”

主办: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

承办: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

      四川省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支持: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成都中医药大学

      青海藏文化博物院

策展人:宁琤

参展艺术家:柴一茗,陈弘礼,郭鸿蔚,梁绍基,米兰达·莫斯

展期:2019年6月22日(六)-  2019年8月1日(四)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30 - 17:00开放 (每周一闭馆)

地点:四川省图书馆一层展厅

关于策展人:

宁琤 (Laura Ning)策展人、文化项目策划者、文化政策分析员及撰稿人。

在转入艺术领域前,一直在高科技行业工作,曾任I.T. United (现SOFTTEK) 中国区执行副总裁。自2006年起定居巴黎,先后在法国拉蒂格国家艺术基金会等艺术机构工作。2015至 2016年间促成毛继鸿艺术基金会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战略合作,2016年9月受命为毛继鸿艺术基金会首席执行官。

关于艺术家(按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

柴一茗

当代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其作品多年来致力于以水墨这一媒介表现超现实的意向,将现当代绘画理念与书写、中国传统美学相融合,在抽象思维与形象世界间,以随性的水墨笔触,勾勒出隐喻暗涌的奇妙宇宙。艺术家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的《山海之图》启发自《山海经》中关于中医药学的文献,并结合其故事典故,以当代水墨的创作方式进行了全新的图像转化。

陈弘礼(曾用名陈底里)

1968年生于湖南长沙,199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声音行为艺术家,声音博物馆?创始人。实力派独立音乐人,实验电子先锋音乐、声音采样及沉浸式声景艺术的倡导及实践者。

郭鸿蔚

1982年出生于四川,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的艺术创作主要以绘画为主,同时也涉及拼贴、影像等媒介。艺术家把绘画当做是一种收集形式这一理念贯穿他最近的创作中,其创作对象主要针对生活中的物,包括日常生活用品以及花、真菌或矿石等标本。郭鸿蔚的作品在东京惠比寿映像祭、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美国橙县艺术博物馆、意大利米兰当代艺术馆、美国坦帕美术馆等多处展出。

此次作品呈现了艺术家根据赵真豪与赵直林医生针对四种现代人病症而开出的药方展开的艺术创作,借由视觉描绘揭示出了现代人生活之中的种种精神与情绪病症。

梁绍基

1945年出生于上海,1986年至1989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研究软雕塑,现工作与生活在浙江天台。以蚕的生命历程为“材料”,是艺术家梁绍基最广为人知的创作方式,以强调与自然的互动为特征,他的艺术与生物科学等跨学科领域发生着关联。梁绍基从1989年开始了养蚕的创作实验,实验持续了30多年。在30余年的艺术实践中,形而上哲思与诗性冥想贯穿始终,梁绍基以蚕丝所具有的令人信服的象征意涵追问着生命的起始和终结,从微观世界中窥见宏观命题。

米兰达·莫斯(Miranda Moss)

出生于1990年,现工作、生活在南非开普敦。她在作品中将简单的科技和日常物品与难以捉摸的自然现象相结合,这种创作方法被定义为“科技炼金术”。她的作品大量地充斥着人与自然对抗的张力,并致力于通过转瞬即逝的元素、古灵精怪的物品、令人好奇的互动机制来揭示我们给环境带来的长期影响。

《The Timid Wilderness》是一个沉浸式的互动装置,是由一个个害羞的鲜花组成的丛林。这些花朵对声音格外敏感,特别是人所发出的声音--当噪音水平过高时会隐藏起来,当恢复沉默时会再次绽放。作品的灵感启发来源于昆虫,昆虫通过探测在紫外线光谱中可见的花朵图案进行授粉,这件作品通过想象,营造出一个超自然、发光的世界,向我们与自然环境的交流方式发问。在成为一种有趣的互动作品的同时,也包括了人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旨在开启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更好的沟通。

编辑:江兵

标签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