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强于“诺贝尔周对话”发言现场 © Nobel Media. Henrik Jansson 摄
已有百余年历史的“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被公认为全球最重要奖项,每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办隆重授奖仪式和晚宴(和平奖在挪威奥斯陆颁发)。
诺贝尔奖牌 © Nobel Media. Alexander Mahmoud 摄
诺贝尔奖2012年发起“诺贝尔周对话”(Nobel Week Dialogue),于每年12月9日、即授奖仪式前一天举办。本届对话在哥德堡展览中心,面向约1500位现场观众、亦通过诺贝尔网站全球实况直播。一天中,20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包括五位往届诺奖得主,和世界最受瞩目的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和政策制定者,以对话、采访和发言,多角度审视本届主题“进入未知:不确定、风险和机遇”。
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一切,所有选择都包含未知。作为个人和社会,我们面临许多风险和不确定,但这些也可以转化为机遇。实际上,拥抱不确定往往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我们如何评估风险?我们能与不确定共存吗?什么是今天社会的最大风险?人工智能将塑造怎样的未来?什么是气候危机的最佳解决方式?怎样避免核战争?我们能在完全可预测的世界中生存吗?如何把不确定视作机遇?
“诺贝尔周对话”现场。罗桑摄
其中,奥斯卡纪录片《徒手攀岩!》的攀岩者艾力克斯·霍诺德(Alex Honnold),与纪录片导演伊丽莎白·柴(Elizabeth Chai Vasarhelyi),以攀岩者、导演及观众的视角,讨论拍摄过程的不确定和风险;亦与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研究员阿米塔·高卡(Armita Golkar)展开讨论《怕还是不怕?》。“当你要做一次大型攀登,而且可能只有一次机会,你几乎无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练习……好在作为人类我们可以想象,预设自己到时前前前后后会做什么。你可以提前想透每一个动作,这就好像已经攀登了许多次。想象(危险)对我很重要,这样真正攀登时,就不觉得是第一次上手,不会感到“哎呀,脚滑了怎么办?”
蔡国强与攀岩者霍诺德在诺贝尔授奖仪式现场。罗桑摄
终场讨论中,“面对今天世界之复杂,作为受人尊敬的诺奖得主,似乎肩负更多使命:你有担忧吗?担忧什么?你愿意向公众说出你的担忧吗?”五位诺奖嘉宾一一被提问和回答。
“诺贝尔周对话” 讨论。从左至右:诺奖得主 Steven Chu, John Polanyi, Tawakkol Karman, Peter Doherty, 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 和诺贝尔媒体首席科学官 Adam Smith © Nobel Media. Henrik Jansson 摄
艺术家蔡国强受邀作终场发言《在未知和风险中探索自然而然的态度》。以3分钟视频《爆炸之美》(夏姗姗导演)致敬“前辈”诺贝尔先生;亦讲述数十年来,他的艺术如何“追求火药的难以控制、又施加控制,尝试将这种矛盾的对峙转变为神奇”,并“直面火药的破坏性或治愈性的社会提问”。
“诺贝尔周对话”现场播放视频《爆炸之美》(夏姗姗导演) 蔡国强摄
蔡国强在“诺贝尔周对话”作主题发言 身边翻译为蔡工作室项目主任罗桑 © Nobel Media. Henrik Jansson 摄
12月10日,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的诺贝尔授奖礼延续百余年的仪式传统;1560位嘉宾见证14位诺奖得主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奖章和证书。随后于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办诺贝尔奖晚宴。
诺贝尔授奖仪式现场,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 © Nobel Media. Alexander Mahmoud 摄
“诺贝尔奖”由瑞典企业家、科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者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创立。1901年起,诺贝尔奖表彰在物理、化学、医学或生理学、文学与和平领域为人类最伟大福祉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们,1968年起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根据诺贝尔遗嘱,评选过程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影响,成就大小是唯一标准。1901-2019年间,诺奖总计颁发595次,授予24个机构、916位个人。今年单项奖金约110万美金。
蔡国强与诺贝尔发明的硝化甘油炸药
诺贝尔奖博物馆,斯德哥尔摩。2019年8月。罗桑摄
我是12月8日生,年轻时在中国。尽管当时来自西方的正面信息不多,但是,每到生日期间,都能看到诺贝尔奖的报道。诺贝尔奖于我,是天下无数少年好奇、探索、励志奋起的灯塔。
随着成长,工作、功名都更忙碌,世界的信息也越发复杂。眼花缭乱的特效光亮里,每当看到诺贝尔奖新闻,那些受奖人的故事!又是一年,走过一段路程,仿佛又看到少年的不灭灯塔。
我来演讲,大家肯定会想,诺贝尔发明了炸药,我用爆炸做作品。为此我剪了个3分钟的视频,献给诺贝尔前辈。他看到爆炸可以是美的,应该会对我点赞!
徒手攀岩者霍诺德检查蔡国强的手“一天到晚碰火药,是否完好?”
蔡看他的手“到底有多大?”
罗桑摄
编辑:江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