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旭辉作品词语分析 2009-02-06 09:48:10 来源:99艺术网 点击:
笔者将毛旭辉的艺术生涯分为生存境遇的个人体验时期和思考当代社会问题的时期,在对毛旭辉第二个时期作品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他的作品和名称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第二个时期的作品主要对日常事物的研究,从对物象的研究回到对自身的关照。作品的概念具有先行的特点,概念是他的表意体统,统摄了画面中

   笔者将毛旭辉的艺术生涯主要分为了两个时期:

 


《红色体积》


  一、生存境遇的个人体验时期(82—88年),毛旭辉作品包括《圭山系列组画》、《红色体积》、《运动中的体积》、《夜晚中的两个体积》、《纸盒构成》、《版面设计》《红砖楼》、《私人空间系列》等。他的早期作品无论是《圭山系列组画》还是《私人空间系列》都是对现实生存体验的直接感性呈现,表现主义手法对生存状态的直接泼洒,圭山宁静的红土地有马尔克《蓝马》的雄壮感和浑厚感,《红色体积》也具有象征主义色彩和造型,撕心裂肺的疼痛和紧迫的压缩感仍然来自于对生存体验的视觉化努力,《私人空间》在毛的经验里变成了《自囚》,割裂的空间和紧张的男女关系一如既往的直面生存感受,《红土上的红人》同样毅然且义无反顾。这些都是对生存状态敏感的知觉和准确把握。

 

  二、思考当代社会问题的时期(88年—至今),此一阶段毛旭辉创作了《家长系列》、《权力的词汇》、《日常史诗》,《剪刀》这四大系列。这几大系列的作品已经直接使用名称来规定事物的状态,而无需通过作品本身来理解毛所关注的话题,或者说画面是对作品名称的视觉化和物质化。《家长》当属二者的过渡,从《权力的词汇》和《日常史诗》中可以发现被规定的符号无论怎么变都无碍于日常事物所沾染的权力、无碍于把平淡变得高雄。权力的词汇把钥匙、锁、旌旗、手势、水杯等规定了,《日常史诗》中NO SOMKING强制性用语、椅子(CHAIR)、红房间等日常器物在日常中演变出非日常属性——权力。这些日常事物无异建立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但它的目的不是呈现感性真实、不是为了陈述个人的体验,而是以个人化的语言方式去呈现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把视觉经验引向观念系统,在理性的支配下审视权力。

 


《红色体积》

 

  第二个时期的作品和前一个时期的作品所反映的情况全然不同,虽然形式上都类似于表现主义手法,同样是对生存状态的领会,所不同的是原来的副标题变成了正标题,而正标题变成了副标题。在第一个时期中作品的标题仅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或相对限制的名称去对应艺术家所反映的现实,例如:标题《红土之母》,它的作用是为毛旭辉此一时期对乡土绘画向生命流方向迈进树立坐标,坐标的仅仅是此地被占领之后在思想地图上的书面报告或书面陈述,它同作品本身是平等的关系,是互为前提的或互相说明。然而第二个时期毛旭辉赋予作品的名称同作品本身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其一,如《权力的词汇》,此标题已不再对应单件作品,而且,通过名称我们可以推断艺术家思考和反映的内容。当然,如果完全依赖名称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画面,因为画面是艺术家个人感受的视觉呈现,而标题规定了我们理解这些绘画作品的路径,它可以成为黑夜里海岸灯塔的智慧之光,把释读者引向艺术家自己思想的殿堂。正如,诸多作品仅仅成为具体的道路,条条大道通向罗马,此地的罗马正是毛旭辉四大作品系列的概念(命名)。其二,这四大系列作品不同于前一时期平面的展开对自身和历史的思考,而是有机的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往纵向和深度推进。从《家长》开始,这样的命名方式已经主导了毛旭辉的画面。所以笔者选择第二时期作为本文研究的课题。

 


《家长系列·大黄钟》


  家长、权力、史诗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