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重力——李暐的行为艺术及其昭示的一种可能 2010-03-04 16:52:4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在李暐的作品中找不到明显的中国元素。没有中山装,没有农民工,更少出现政治波普,他似乎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异类,但他的作品登上了国外知名杂志。

 

  王琅

  在李暐的作品中找不到明显的中国元素。没有中山装,没有农民工,更少出现政治波普,他似乎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异类,但他的作品登上了国外知名杂志——《Contemporary》,《Theatre Forum》,《Work》,《ZOOM》,《NY ARTS》和《Flash Art》等的封面。这似乎和国内的情况截然相反。为什么这些没有红色,没有底层,没有消费麦当劳的黄色面孔的作品,激起了那么多人的好奇?

 

  李暐1970年出生在湖北偏僻农村一个农民家庭。93年第一次来到北京,在一所艺术学院学习油画。一年后,因习惯教条化的教学方式而退学。早期画抽象油画,后因他和另一同乡艺术家朱冥(东村艺术家群体成员)的交往,第一次接触到行为艺术。随后,张洹、马六明等令人称奇的行为艺术作品为他打开了当代艺术视野。李暐认识到行为艺术是一种比绘画更有效的表达艺术理念的方式,人类的身体是一种能更好的实践艺术理想的媒介。他决定放弃绘画,转而从事行为艺术探索。

 

  李暐早期的作品有《他不愿这样逝去》、《绿人~红旗》、《透明生态》等等。2000年开始,他使自己的身体突兀的出现在各种场所。最初作品的要素是他的头,他会突然出现在觥筹交错的餐桌上,把脑袋嵌入一盘菜里, 或者将自己埋入刚刚挖掉准备重建的柏油路。露出一颗脑袋,仿佛人们每天饮食的挖掘的不是菜和泥土,而是人,人的精力和青春。

 

  随后的作品《镜子系列》,已经表演了达7年之久:他将镜子中间凿出一个刚刚够脑袋穿过的洞,边缘都是锋利的玻璃。举着这面镜子,他将我们习见的全身分割,一颗脑袋会叠加到任何事物之上。他曾让自己的脑袋漂浮在完全重建的王府井、 首都公路的白色栏杆上、“要想富、修公路”的压路机下缘。出现在米兰、巴黎…..世界的各个角落。他的头和身体分离,将常见的身—心打破。头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从来不是一个可以随意书写的器官,它一再的出现在各种场景。多数时候它睁着眼睛,凝视,在所有那些人们忽视的,行将消亡的场景里,它注目着这一切。这不再是寻常意义上个体视角的记录与再现,而是去掉了很强的主体性,只有一颗代表着人和人的主体意识的头颅!简直可以说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中,这是第一次将对身体的形而上认识深入到如此地步:出现了德勒兹从阿尔托那里继承的“无器官的身体(Body without Organs)”。在他这里身体是有名无实的,每一个观看他作品的人都自然而然的进入其头颅所要彰示的体验。他的眼睛成了凌驾在每个叫嚣尘上的腾飞、拆除、重建。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