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前夕气氛热烈 2010-03-04 16:52:46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点击:
在李暐的作品中找不到明显的中国元素。没有中山装,没有农民工,更少出现政治波普,他似乎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异类,但他的作品登上了国外知名杂志。

 

 

  2007年还有一个全新的作品《永不言败》。作品在一座室内篮球馆,他自己肉体的非人化开始拓展到人群。一群人互相扶持飘在空中,恍若一股势力,将李暐投入篮框,他成为集体意志的替身或者说替罪羊。他一人入篮,背后有着多种力量的推手。后一张中,那些力量消失,只有他一人跳入篮框:这几乎是我们所有人能接触到的唯一真实。这一刻,那些隐而不露的东西经由两幅作品的比对,第一次让我们察觉:我们看到的原来是老大哥刻意让我们感知的,人从来都是人群中的人,他的作为往往也是各种力量交互使然。人,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再次在这个作品里消失了。

 

  李暐的行为艺术在国内外的表演总能吸引非常多人的注目,引来不同层次的解读,有那么多国外的艺术评论家关注一个去掉了显在中国符号的艺术家,却又说他是中国的,地道的中国。这也许昭示着国外艺术界对中国,中国文化和中国自己困境的了解已经过了那个红卫兵,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头像等象征符号的时代。反观国内艺术界以及艺术品市场,反而是这些作品大行其道,充斥媒体。这是值得深思的。

 

  我第一次见到他的镜子系列时,非常惊讶于他这个作品的形而上意义,我也私下问过他是否了解法国现代哲学的一大主题:身体对心灵的反动,肉身化主体——而不是柏拉图主义的主体再次被众多哲学家聚焦。他说他不太清楚这些,他只是想将他湖北农村与随后进入北京所经历的试图融入这个不断变化的主流社会所遭遇的种种经济的和精神的危机表达,其中的艰难、沮丧、惴惴不安,乃至生活上的欣喜都在他这些年的作品中有所呈现。诚哉斯言,也许进入现代以来,真正能表达整全世界观的不再是“分析”的哲学,而是如鲍曼所言,知识分子们最好来做一个阐述者,去解释那些由艺术家的敏感创造出的还未被迟钝的书斋学者察觉的社会变迁以及每个人身上的普遍困境。李暐作品中所表露的普遍困境让我的国外的同行先察觉到,他们从他这里看到了一个更接近真相的中国。

 

  20世纪以来,身体一词在不同的领域与不同的层面上被频繁的使用。李暐这里,他的身体第一次作为一个道具,不在表象上使用,没有变成日常生活的浮渣,没有胭脂打扮成外国人预设的模样讨巧,而是反重力的漂浮。在表象之外将一些真正的中国透露,同时又有着由地面而生的支点牵绊。他的作品看起来是超现实的,可是却不像那些超现实的作品通过后期的拼贴处理来获得。他的每个作品都是一次身体的实践与冒险。他会把自己悬挂在29层的CBD高楼窗户外完成《29层自由度》;全身贴满碎镜子在休斯敦完成《美国:一种飘荡着的旨意》等等。他在做这些行为艺术的同时,用完全没有虚构的录像机记录下一个充满荒诞感的真实。李暐艺术作品中让有中国经验的人感同身受的那些困境,惹人发笑又让人唏嘘:这就是中国——这个巨大的、处于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家普罗大众的普遍生存状况。这种让一代人在20年里就遭遇现代性、后现代性,各种声音都拥挤着发言、无比的喧嚣。李暐在这里悄悄的说话,被你我发现。

 

【编辑:小红】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