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智利举办中国当代艺术展,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设想。当中国文联的有关领导提出这一项目设想时,我首先想到的是智利的地理位置。在我印象中,地图上疆域狭长的智利,与中国隔太平洋相望。实际上智利距离中国要比大多数国家更为遥远,从北京到圣地亚哥,需绕道欧洲,空中飞行20多小时,加上地面中转,要30小时以上。这使圣地亚哥成为距北京“最遥远”的一个首都。
在今天的条件下,路程遥远已经不是多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适应陌生的文化环境。近年我们出国展览的地方,大都是与中国交流频繁的国度,在文化艺术上可以说是“知己知彼”。智利则不同,虽然在上世纪50年代有聂鲁达、万徒勒里等人在华活动的记录,但中智双方对彼此艺术现状的了解有限。艺术作品的展示和观看作为一种对话,它需要一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和徐虹倾向于有“来龙去脉”和演变结构的展览。我们的设想与两国主办方的意图不谋而合——中国文联和智利国家美术馆的负责人也希望有一个展示从传统向现代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智利国家美术馆是圣地亚哥市中心有名的建筑,设计者是鼎鼎大名的Alexandre-Gustave Eiffel(埃菲尔),巴黎铁塔的设计者。他们为中国当代艺术展在这座古典建筑中提供两个中等大小的展厅和一个较小的圆厅,按国内习惯衡量,展厅面积有限。客观条件的限制,使我们舍弃了所有需要大空间的作品,例如徐冰的新作《凤凰》本已列入拟议中的作品目录,在得到展厅面积数据时,这些作品不得不作出调整。
2月27日,智利发生8.8级大地震,与我们合作的智利方面策展人在海啸中遇难失踪,我们估计原定于6月份举行的展览可能无限期推迟。但很快传来消息,国家美术馆建筑主体安然无恙,中国当代艺术展可以如期举行,而且增加了展出面积,指定了新的策展人。但接连发生的海啸和余震,使我们只能选择空运。这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调整展品的尺寸,罗中立、徐冰、徐唯辛、展望等艺术家,不厌其烦地配合调换作品,使展品得以顺利成行。但一些尺寸较大的作品临时调换,多少影响了展出效果。
作为“今日中国艺术周”的活动项目之一,“穿越地平线·中国当代艺术展”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国家美术馆展出三个月。为了让不熟悉中国艺术的智利观众感知当代中国艺术的多样性发展,我们选取了不同艺术源流的作品。传统的延异是艺术生存的必然趋势,在姜宝林、卓鹤君、董小明、唐勇力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中国画家在继承传统和更新观念两方面所作的努力,使传统绘画与当代审美趣味相连接。曹吉冈、岂梦光的蛋彩画和油画,使古典诗境和古典传说显得深厚和活跃。张羽的“指印”和徐冰揉合中西的“书法”从事探寻传统艺术的形式边界,解构古老文化符号系统。在这些艺术家的作品里,可以体会到东方传统文化宽阔的包容性。当代人的现实生存状态仍然是中国艺术家关注的重点。何家英、郭全忠分别是传统“工笔”和“写意”画法的代表画家,他们的作品显示了本土绘画传统的现实活力。罗中立以表现性笔法追述遥远山乡生活的记忆,徐唯辛对处境艰危的劳动者的关切,徐晓燕对环境问题的咏叹,表现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艺术家与普通民众的精神联系。
绘画、雕塑仍然是中国艺术家和普通观众最为熟悉的艺术样式,由于展厅和空运的限制,只选了展望和邹亮较小的作品。他们的雕塑与林菁菁的综合作品,吸纳并融解了历史的诗意和当代文化的活力。与数字科技的普及同时出现的“新媒体艺术”,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新的生长点。李天元、陈秋林、邱黯雄、余极的作品不仅是对事实的记录,而且是对问题的探讨。正是在这一方面,中国的影视艺术从另一个角度发展了传统艺术对现实的关切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