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将《道德经》第十六章中的一段文字,以典雅的仿宋体书写在博物馆院内的一堵墙上,它提示观众,“观复”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我们在观复会客厅里的一张明代黄花梨八仙桌旁坐下喝茶,边喝边聊。
捐,肯定是文物最好的归宿
采访马未都的当天,正好有新闻引起民众热议:日本今年二季度的GDP总值为1.28万亿美元,中国同一季度的GDP为1.33万亿美元。从账面上看,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数据的披露,又正好赶在一个敏感的时间点上: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不过民众更多地想到,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中国终于成了“老二”,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老二不好当!”马未都笑着说,“我们与长期积弱积贫的时代告别了,进入积富积强的时代,但如何正确看待财富,使用财富,我们准备好了吗?”
我们的访谈,就从财富话题切入。此前记者获知,马未都准备将他收藏的文物捐给观复博物馆。不过也有人说,这是自我炒作,观复是马未都建的,馆里的文物都是自己的,现在说捐,这不是自己捐给自己?
这显然是一个误会。观复确是一个私立博物馆,但不是马未都一个人的,早已改成理事会制,由一个5个发起人组成的理事会在运筹帷幄,马未都是出面办事说话应付媒体的人,法定代表、馆长,时髦的说法就是CEO。
马未都说:“这里其实有两个误解。第一,我不是捐给国家,也不是我不愿意,而是我在建这个馆的时候就想过,我们一定要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走出一条私人办博物馆的道路,如果到今天将自己的藏品悉数捐给国家博物馆的话,事情就简单了,但这样做等于绕了个圈又回到了起点,我几十年来做的事都白搭了。民间人士向国家博物馆捐物,这是觉悟之举,更是爱国情感的真诚表达。但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私人博物馆一直不够正规,遑论强大,其中的原因就是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有人以为,私人与国家是对立的,大公无私嘛。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私人与国家不是对立的。我们建私人博物馆就是想破除这种陈旧观念。我认为,在一个成熟的法制国家,私人的财富实际上就是国家财富的重要体现。那么涉及文物方面,也应该持同样观点。美国的博物馆有8000多家,私人与国家的比例为6比4,而目前中国的博物馆才2000家,私人博物馆占的比例极少。其实,民间收藏是国家收藏的重要补充,它是另一种更有活力、更有草根形态的文化表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