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流浪者 2010-09-03 10:11:42 来源:财富堂 作者:沈嘉禄 点击:
马未都引用了一句古话:“善与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必是大恶。你做了点善事,就迫不急待地让天下人知道,这就不是真善。还有一句话更狠:善欲人知便是恶,恶恐人知便是善。这里有辩征法!”

我们谈起捐赠的社会意义。

 

他说:“我们这一代机遇比较好,受过苦,什么样的苦都能承受,遇到大事就不易犯糊涂。我爱上收藏,一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崇敬,对文物本身有审美与研究的兴趣,并不看重它的经济价值,从来没想到日后能涨几百倍。我那时才二十几岁啊,就一点死工资,省吃俭用都花在这上面了,但当时东西真便宜,而且假东西不多。早十年、晚十年都不行,这个好时候被我赶上了。要是今天我刚入门玩收藏,那就不一样了。当然今天也有大款揣着大把钞票来玩收藏的,他可以疯狂砸钱,但我们那时候披星戴月赶鬼市的那份乐趣,他能体会到吗?没钱可能会不幸福,但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幸福!”

 

马未都刚玩收藏那会儿,有一人抬了一红漆大木桶找到他,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一套餐具,清光绪年间的粉彩官窑,万寿无疆图案,是用于婚庆寿筵的。开价一万元,但马未都拿不出这笔钱,当时的万元户还是奔小康的宏伟目标啊。现在这套餐具要是在拍卖会上露面,怎么说也要三五百万。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也使他越发认识到,纵横四万里,上下五千年,所有的物其实都是过眼云烟,欣赏过了,读懂了,记住了,即为拥有。

 

马未都还说,“你看看海外华人中的富豪,历代以来都没很好地解决财产问题,由此引起的家庭纠纷甚至手足反目还少吗?香港的小甜甜、台湾的王永庆等身后都是这个结局,很值得我们反思。”

 

也就在这几天,有报道说美国华裔科学家陈颂雄,为响应盖茨与巴菲特等人的号召,决定将一半家产捐出来做慈善。陈在南非出生并长大,是靠生物制药致富的知识型人才。

 

在马未都看来,一个人在年轻时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创业,为奠定生活与事业的基础,此时他一定会趋利。而从中年到老年阶段,在生活稳定、稍有经济积累之后,他考虑更多的就是社会评价,别人对他的看法,也就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进入趋名的阶段。而一旦进入老年后,阅历丰富了,经历的喜怒哀乐也多了,看淡了一切,名利都不重要了,只求内心安定平静。所谓到境界,常常在这个时候实现。

 

马未都常对朋友说,人的一生应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物质上的,追求温饱。这就是趋利,但一定不要将趋利看成是肮脏的,当然得有道德约束。再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趋利也是一种社会动力。第二重是趋名,表现为精神上的追求,希望有所愉悦,有所寄托。第三重是灵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实际上宗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表现为趋向超凡脱俗。

 

前不久他去日本,在一座寺庙里,正好遇见僧人做完功课出僧房,在佛号声中,70多个僧人鱼贯而出,每人脸上都写着慈爱与安详。那种表情绝不是刻意做出来的,没有修炼,不可能有如此感动人的表情。

 

他认为,艺术其实也是一种宗教。在宗教精神普遍匮乏的当下,有些中国人就将收藏艺术品当作一种修行。马未都希望自己能达到这种境界,至少要像丰子恺所说的,处在坐二望三的“二楼半”。

 

 相关新闻:

 

马未都为建新博物馆将捐所有文物:像做手术很痛苦

 

马未都嘉兴“论道”

 

我国首座民办博物馆面临拆迁 马未都称将坚守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