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明:“当代”是一片流沙 2010-11-04 14:39:04 来源:艺术时代 作者:李国华、赵子龙 点击:
在高士明看来,当下艺术没有当代和传统之分,只有把这个名相抛掉,我们才可能走向更深更实在的问题。从一个创作者立场来说,要打捞起古今中外所有在今天、此刻能够生效的知识,才能够构建起这个当代。

高士明(图片来源于本站)

 

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研究领域包括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艺术研究以及策展实践

 

文化本身就是交流的结果

 

李国华(以下简称李):一直以来,你比较关注从大文化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角度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和发展背景进行探讨。你如何看待在当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高士明(以下简称高):文化问题的出现本身就是交流的结果。也就是说只有发现了另外的异文化时,你才能意识到自己处在一种文化当中。十九世纪末伴随着全球化的逐步展开,异文化开始被发觉、知道,故而这一时期无论是欧洲人,还是东方人,当然也包括中国人,“文化”的概念才出现在意识当中。可以说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之间”的状态,我们说culture in between,即文化本身就是between,就是在两者之间的状态。也就是我想说的第一点,文化本身就是交流的结果。

 

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交流本身充满着暴力,这种暴力不仅是战争、殖民统治,也不仅仅是指经济的剥削。因为全球化本身不仅仅是一个资本全球化的过程、技术全球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乌托邦全球化的过程。所以,这种暴力既体现在我们所认知的直观暴力上,也体现在一种解释范式、理解方法以及论述的常识性上。

 

2000年我在《全球概念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境遇》一文提出,全球化不止是一体化,还是在一体化的同时伴随着的不断的内部解码,也就是西方内部主体性的瓦解和坍塌。从文化史的角度,全球化与多元主义是并行的,全球化跟后殖民主义也是并行的。但就这个问题,我当时想得更多的是,全球化、后殖民论述与中国当代艺术、文化、中国的现代性论述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怎么样被捆绑在全球化这样一条船上的?

 

李:那么你认为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当代国家、民族之间交流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的?

 

高:就是自我认知。交流不是为了达到共识,而是为了在差异性中看到我们共同的命运,能够理解到我们共同的命运,能够建立起共同的关切。

 

 

【相关资讯】

【专题】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

【视频】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开幕 各媒介形式竞相开演

【视频】第八届上海双年展新闻发布会举行

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团队

上海双年展特别报道:被披露的艺术内参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然后所有问号开始高歌》刷新“艺术”概念

2010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参展艺术家简介及作品欣赏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第三幕剧”正式开始“排演”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22日预先“排演”(组图)

2010上海双年展公布艺术家名单 并进入布展阶段

上海美术馆闭馆布展 旋转木马转进上海双年展

上海双年展明日开幕 “巡回排演”模式可能更难懂

王小帅首次跨界当代艺术 23日参加上海双年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