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纪念卡拉瓦乔逝世400周年发现其作品 2010-12-15 11:46:4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梁江 点击: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引进契斯恰诃夫的苏式教育体系之后,高等乃至中等的美术教学模式实质上只是单一的培养专家模式。目前,大多美术教材的编写,大部分教育机构的教学方式,乃至写生练习、色彩训练、静物石膏模型写生等课程的安排,依然表明了这一点。

列-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制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呈模仿和抄袭。”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去调整固有观念,改革某些方式,以世界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为参照,使美术教育朝吻合当代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吗?

 

美术教育是发达国家发掘创造潜能,发展创造思维的重要训练手段之一。在欧美各国,很少看到中国沿续了几十年的美术院校设置方式,更难以见到中国式的整齐划一的训练方法。各种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工业学院都在强调切合社会需求的设计能力,鼓励创造性。在艺术当中,胆大妄为,异想天开,勇于冒险是有创造力的体现。中国和欧美在美术教育上的不同,表明了教育上的观念差异。可以说,欧美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作为培养能力、创造力的重要手段。而当代中国,成为专业美术家是许多人首选的目标。如果仅仅作为美育,无疑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可奈何之法。

 

十几年前,笔者偶与漫画家廖冰兄谈及当前美术教育状况,这位敏锐的画家曾用不无戏谑的语调说——现时的儿童美术教育一言以蔽之,可谓“倒模法”——不管资质如何,个性怎样,是否天才,一律如同浇铸零部件一样倒入统一规格的模具。再经美院之类的加工、打磨抛光,终于皆大欢喜地成为合规格的产品,是谓“成才”。

 

这是一种冷峻深刻的比拟。是的,事隔数年,状况已有所改观。但应当说,根本的东西,那种由来已久的观念,那样根深蒂固的体制不那么容易变化。随着社会的变革,随着旧有的狭隘界限的淡化,随着现代物质生产和生活标准的转换,一种强大的合力才可能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社会需求的外部条件,可以促使内部认知结构的变更。近年少儿美术教育的方式,已经逐渐出现了偏离固有模式、接纳西方教育观念影响的变化。不少人已意识到为当画家而学画是狭隘的,一些有见地的教师在教学中让自由画、记忆画、想象画的训练占了相当比重。也就是说,贴近童真本性,注重创造才能的方式得到很大重视。这种变化,无疑是整个美术教育发生变革的合理结果。

 

也许,未来的发展会证实,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对色彩规律的感觉,对形体组合的认知,对空间知觉、视知觉方面的有效训练,可以导致一种远比当画家,远比审美效应重要。这种非同小可的能力便是创造性想象力。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之一切,它是推动进步的。因此,爱因斯坦下了一个断语:“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编辑:李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