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西莫夫在中国 2011-03-29 12:01:32 来源:南方都市报 点击:
在中央美术学院“俄苏影响与中国美术”讲座上,陈丹青说,他第一次看到马克西莫夫的学生俞云阶的写生时,脑子看到一片空白,“我十五岁看到这张画,今天下笔依然受到这幅画的影响,如果你坐在我面前,我开始画你,我第一笔颜料下去,然后在颜料上把眼睛眉毛抠出来的时候,而他的影响来自马克西莫夫。

马克西莫夫晚年肖像
 

“你们知道马克西莫夫吗?”2010年10月,在中央美术学院“俄苏影响与中国美术”讲座上,画家陈丹青问一屋年轻的学子。台下沉寂。陈丹青说,他第一次看到马克西莫夫的学生俞云阶的写生时,脑子看到一片空白,“我十五岁看到这张画,今天下笔依然受到这幅画的影响,如果你坐在我面前,我开始画你,我第一笔颜料下去,然后在颜料上把眼睛眉毛抠出来的时候,我相信我依然受俞云阶先生的影响,而他的影响来自马克西莫夫。”

 

2011年2月20日,北京西郊一间民营美术馆里,苏联画家、教育家康斯坦丁-麦法季耶维奇-马克西莫夫的八十余幅画作展出。同时,国内第一本马克西莫夫画册面世,涵盖其1940年至1987年间的主要创作和习作。这些不乏中国人面庞的图景,钩沉出一位苏联画家、美术教育家与中国油画千丝万缕的关联。

 

马克西莫夫,这个名字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曾被美术界所熟知,一度被画家吴作人称为“美术界的白求恩”。与他相关联的,是一个叫做“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历史产物,简称“马训班”。在这个班里,产生了靳尚谊、詹建俊、冯法祀、侯一民、何孔德等中国油画创作的中坚力量。

 

招生“请进来”的洋老师

 

1950年2月14日,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天,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新生政权与苏联“老大哥”开始了互帮互助的“蜜月期”。

 

苏联文化陆续被引介到中国。1954年9月,苏联美术家协会组织委员会主席盖拉西莫夫致函中国美协,表示支持美协制订的工作计划。苏联的“美术援助”开始启动。

 

10月2日,北京苏联展览馆开馆,《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开幕。展览构成之一的造型艺术展览馆,展出苏联各类美术作品280件。全国的美术工作者和美术爱好者涌向北京看展览。普希金美术博物馆馆长、资深美术史家扎莫什金也在北京举办讲座,靳尚谊是观众之一。当时在中央美院上学的他,被要求临摹苏联油画,分配到的作品是一幅名为《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会议》的油画。他没有想到,这幅油画的作者之一在次年成为了他的老师。

 

1955年2月19日,马克西莫夫作为苏联政府第一个委派的美术专家来到北京。《美术》杂志记录下了这一事件。来北京前,马克西莫夫是苏联苏里柯夫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曾两次获得斯大林奖金。到北京后,他出任中央美院顾问,组织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师资培训以及中央美院各科系教学大纲的制订。
上世纪50年代初,学习苏联有“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马训班是“请进来”的专家班。专家来了,第一步是招收学员。

 

学员高虹来自部队,在参加“马训班”之前,他刚被派到外地去画新兵入伍的作品。“三天之后我就收到电报,要我马上回北京来。在火车上的时候,有七八个人背着画夹,我还想着遇到同行了,后来才知道是来报考这个班的。”回到北京以后,领导告诉他,情况变了,又有任务,苏联来了个油画专家在美院办油画训练班,文化部让部队派高虹和何孔德两个人去考,“然后就仓促地去考了。”高虹记得,马克西莫夫没有到美院正式上任之前,他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看到过马克西莫夫的作品。“那时有人说有苏联老师的作品,我说我要先睹为快,画的是一个老人肖像,光头,看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谌北新那时是西安美术学院的年轻教师,告别母校中央美院两年后,他重新回到母校参加考试。在考试之前,他就听说一件有关苏联专家考试的事。当时西安话剧团有报考戏剧专家班的人,需要参加很重要的口试和笔试。“一位很漂亮的姑娘笔试过了,可到口试的时候被刷掉了。原因是苏联专家问她:现在有一位三轮车夫向你求爱,你的态度应该怎么样?那姑娘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觉得很好。’苏联专家很不满意她的回答,认为不真实。那时候我们国家刚刚解放,能报考专家班的大多数是城市的小资产阶级家的小姐,能这样对三轮车夫的求爱是不真实的。所以就不合格了。所以苏联专家认为艺术要真实,要有真情实意的真实。这样才能感动人。”

 

谌北新自己最终也参加了面试,他还记得院长江丰对他的提问是:“请你说说东南亚防务集团”。马克西莫夫的提问是“你喜欢俄国的哪一位画家?”“我回答是苏里科夫,他听了很满意也很惊奇,就问我喜欢哪一幅画?我当然说是《女贵族莫罗佐娃》,实际上我只看了一些印刷品,但是却是有所准备的,更重要的是我确实喜欢它。”

 

从中央美术学院档案馆馆藏的《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专家油画训练班招生简章》中,我们还能看到当初的入学条件:“首先应具有优良素描基础及运用色彩能力的美术干部,年龄35岁以下,身体健康,政治品质优良,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在工作中表现好,而且在油画专业上有培养前途。”

 

现任中国油画协会主席的詹建俊记得,当时口试的阵势像是“最后的晚餐”,“一个大桌子,中间坐着文化部长,然后是苏联专家,然后是学校的老教授,王式廓、艾中信等等加上翻译一排,桌子前放一个椅子,我们考生叫一个名字进去一个,往那儿一坐,那一排专家教授部长给你提问。那非常紧张啊,我们在外头走廊等着叫名儿,一出来一个一头大汗。”

 

二十二位“有培养前途”的画家经过单位选派、层层选拔进入了这个全国瞩目的训练班。最后公布的“马训班”学员名单上是以下十九位的名字:魏传义、于长拱、汪成一、秦征、武德祖、何孔德、王恤珠、袁浩、谌北新、王流秋、高虹、陆国英、冯法祀、任梦璋、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王德威、还有中途插班进来的俞云阶。

 

学员中年纪最长的冯法祀当时41岁,已是中央美院油画系系主任。年纪最小的靳尚谊和任梦璋21岁。学员中,中央美院毕业的居多,还有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的(新中国成立后,林风眠的“杭州艺专”被中央行政权力划分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鲁艺的。年龄较大的冯法祀和俞云阶则是早年中央大学毕业,都曾受教于徐悲鸿。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