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都适应不了官场规则 2011-04-08 10:26:02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吴敏 点击: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后来便被学画者引为境界。从古至今,以画画为生的人少有能大富大贵的,有的甚至连养活自己都困难。正因为如此,一家三代以画画为生的更是少见。而杨导宏、杨福音和杨燕来便创造了这样一个艺术世家的传奇,无论是战乱、逃难还是运动、批斗,都没有让这一文脉中断。

【父辈】杨福音

 

左手捧卷,右手挥毫

 

与父亲一样,杨福音选择了以画画为生,但却没有子承父业学习西画。“当时家里穷,没有 钱 买 颜料,那些油画颜料是很贵的。”杨福音半开玩笑地说。不过,在女儿杨燕来看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看东西的角度就不是西画的,而是中国画的。”虽然对于外行人来说,在看一样东西时看到的是透视还是线条这条标准或许很难理解,但杨福音对于中国油画的态度却非常鲜明:“没有人彻底解决了油画的问题,徐悲鸿、刘海粟等人不能,现在就更难了。”

 

杨福音认为,根植在血液中的文化传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画画的风格,这种逻辑就像是“中国人只能承认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根,而不可能承认密西西比河”一样天然而简单。杨福音没有上过大学,没有受过科班的美术训练,从现在的国画教育角度来看,他少年时所受的美术教育甚至有些“不靠谱”。“学画时,老师会让我们在宣纸上用毛笔画圆圈,然后老师会问:‘你们会不会觉得圆圈里面的颜色比外面更白一些?’”杨福音说,本来是一样的白色,有了墨,有了线条,便真的会显出颜色的层次感。那时,老师会让他练习画一整张纸的圆圈,或是在墙上随意点两个相距很远的点,让他练习一笔将两个点连接起来。许多年后,当杨福音面对美院的研究生关于下笔没感觉的种种疑惑时,很自豪地说:“这些问题我们在十七八岁早解决了。”

 

2008年,杨福音入选在艺术圈素有“大红袍”之称的《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而之前入选“大红袍”的湘籍画家只有齐白石和黄永玉,广东画家只有关山月、方人定、黄笃维、杨善深。对于父亲在绘画上的成就,杨燕来却说:“如果我父亲选择做一个作家,说不定比画家成名还早。”杨燕来认为,比起画画,父亲在文学上的天分似乎更高,“他写文章是信手拈来的,而且看过他文章的人几乎都说他写得好。”但杨燕来说父亲似乎是执意挑战自己,他更在乎的是自己作为画家这一身份,从未改变过。“我爸爸理解画画这种事情即使努力了也不一定会有收获,但他依然还坚持往这条路上走。所幸他成功了。”

 

杨福音也坦承,画中国画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只能当个人的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在作品中呈现独特的情趣。“吴昌硕40多岁才将画示人,是大器晚成的典范。”正因为如此,杨福音一手画画,一手读书,哲学历史,诗词歌赋,天南海北地读。“文学最大的好处是让你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心志高迈的人。当我们去读屈原的书时,你会感到自己的心气在上提,自己慢慢地跟屈原有一个接近,心灵也高尚起来。一个心地清澈的人,他必然是跟精神较近,离物质较远,他必然是一个脱俗的人,这样的人要想画出一幅好画是并不难的。”杨福音说。

 

虽然看似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杨福音却自诩“闲人”。“我六点起床,十点之前有两三张新画摆在桌上,我这一天就放心了。剩下的时间是我额外赚来的。”在这些“赚来的时间”里,杨福音多半用来看书,或者干脆是浪费时间,在花园里和猫狗玩耍,或是不厌其烦地收拾落花败叶。“我并不着急,我有的是时间,我觉得我来广州后获得了更多的生命,我在广州惟一的奢侈是时间。”杨福音这样说。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