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艺术虽不是确定的,但具有内在的线索,即探索如何表达。从近些年来实验艺术系学生作品来看,也与吕胜中教授主持这个项目的思路有关,这个思路溯本追源可以到中国现代艺术的传统、延安艺术的传统。吕胜中教授有自己的思考,最早的口号叫“源于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强调以项目为主,以综合观察世界的方法和认知态度为主,在这样的方法和认知态度之下,从事研究或者学习的学生去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这也形成了央美实验艺术的特点,以方法论、项目研究和表达一种整体的认知态度为特征,在这个框架下使学生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特点,比如解决一个问题要先考察,这次展览就有个学生作品,考察所有的《民族画报》的封面,这本来是关于中国形象如何创造,但是无形中人物形象的选择,包括服饰、装扮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特征,这位学生根据一本杂志的历史去分析与解读,试图发现我们是怎么构建中国多民族的形象,反映了很多社会、政治、民族问题,又因为是与艺术有关,就需要以物来表现,以形式来表现,背后以研究文本来支撑,这就超出了过去单一的自身只是一个具有叙事的图像或者雕像,而是整体针对一个问题,就使得学生在创作中,年复一年积累了大量的东西,也就是说一种带有社会学意味的视觉研究构成了央美实验艺术的特点。
过去研究问题是文字性的,做历史研究依赖于各种考证、文本、调查、写作,做出自己的判断,研究的对象的结果就是著作;而实验艺术一定是有“物”的对象,其背后有一套认识的体系、解读的方式,就是有各种话语,就将图像和文字包含的整个认知部分结合在一起。可见实验艺术,第一没有边界,第二究竟哪一点是属于实验艺术没有确定的定义,只要是不断探索,把你所关注的问题纳入到你想表达的视野里去解决,都能构成实验艺术。你会发现这样的艺术不是单一为市场化、职业化,或者为单一的目的服务。比如通俗的说法,实验艺术的同学毕业了干什么呢?世界上没有一种职业叫实验艺术,这个专业也不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大学的艺术教育某种程度上是帮助人形成独立判断,独立认识世界的能力,甚至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拥有了这些可以从事其他领域的工作,或者说让学习艺术的人,具有开阔的自由的思维能力、认知态度,创作出很多无法界定的东西,所以说实验艺术是新的探索和方式。
小狼:您曾写过一本叫《艺术介入社会》的专著,以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的“中国公众家庭审美调查”为案例,探讨了艺术以项目与活动形式介入社会的问题,而此次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的主题展“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有一个专题板块将展览一些展现大众立场与社会延伸问题的高校学生实验艺术作品,请问您是如何看待实验艺术介入社会的问题呢?
王春辰:这个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有了社会或者说人有了意识认识世界、认识艺术的时候,就已经在说什么是艺术,艺术和社会是什么关系。中国过去讲“成教化,助人伦”,就是说艺术是有改善人的功能,帮助人达到精神上的或者实现实用目的的,虽然这个艺术今天所说的艺术是有区别的,但是从古希腊柏拉图就开始讲,以艺术为代表的东西与社会没有关系,妨碍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甚至不能体现我们对于世界最高理念和价值的判断、追求和呵护,它创造了虚幻的世界,在诱惑人们出现错误的认识,就要把虚幻的艺术驱除理想国,从此以后,在各个历史时期,艺术与社会到底是什么关系就不断地被讨论、被表现,一直到今天。艺术不断挣脱实用的功能,获得自我的解放,艺术就成为一种独立的追求自我存在的东西,追求自身的形式、审美、独立价值,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就是摆脱了过去的叙事,为了宗教或帝王的功能性,艺术家主体获得独立,所创造的东西与任何的功能都没有关系了。但是人们又问,作品再独立也是与社会有关,社会容纳这种独立才能独立,这就在不断轮回旋转,当有人创作的作品就是与自我感觉、情感有关,就是抽象、写意,这也都是美术史的事实,艺术家的实践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