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都适应不了官场规则 2011-04-16 15:08:51 来源:CAFA艺讯网 作者:小狼 点击:
王春辰:实验艺术其实还没有普遍进入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系统里,现在很多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都有美术系或者美术学院,做一个数字统计,就会发现实验艺术教学的专业、理念、课程和项目并不普遍,仅仅在几所重要的美术学院里有,比如中央美术学院有实验艺术系,国美有跨媒体艺术学院,它们起到

 

艺术是社会里的一种存在,作为个体可以与世界不发生直接的关系,成为都市里的隐士,但是今天的时代变了,比如说,有学者从艺术写实、反映世界的结构或者体系来讲,某件绘画作品很惟妙惟肖,图像好像是你眼睛所看到的,后来到了印象派、野兽派、抽象主义这一切都没有了,艺术家就说我抽象的笔触、色块就是价值,这是因为人主体的自由才有了这些东西;另一方面,社会又不自由,表面上说社会在发展进步,过去受制于技术、空间,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有了新技术、高速度,就改变了世界,人可以跨越空间,将世界连为一体,虽然说我们这个世界依然有国家、语言、民族的差别,但是就像一些理论家所说,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带来的变化是你存在的方式、意义、未来都逃脱不了这样的环境,这就变成一个无法追溯的问题,就是人的存在价值和伦理意义了。实际我们都在一个大的关系里,这个关系就会造成矛盾、冲突。有人说这是利益决定,也有人说这是生存压力,即人的生存空间压缩了,结果导致了麻木、紧张和焦虑。这种情况下,就发生了很多变化。那么艺术怎么办?从事艺术的人,就会用艺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就是艺术回到了生活、世界或社会。这是大背景,是今天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又密切起来的原因。

 

本来在现代主义中,艺术在逐渐摆脱和社会的直接关系,艺术家是相对独立的。但当今的现象是,所有人都不能置身世界之外。假如说做这个事情的人是艺术家,他种树,那么就是大地艺术,就是你的社会参与艺术,就像博伊斯《1000颗橡树》,这个运动就是让人回到自然,回到一个理想的状态。他的目的是告知人“我们要关注这个社会,我们要进入这个社会”。他是从二战过来的人,他知道战争的残酷,以及社会被撕裂的痛苦。所以他才要用个体的、艺术的方式,即社会雕塑的方式,让大家关心这个社会。保存他的作品,结果是历史记录。这并非说他的作品价值无穷,审美无穷,意义无穷。他并非按照传统和审美来做作品,而更多的是社会关注。

 

今天,重新提出了艺术还有社会的价值、意义的价值、功能的价值,它还有一种独立的、别的方式不能够解决的特殊功能。就像前两年,瑞士哥本哈根的国际环境气候大会中,大部分都是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要讨论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而艺术家也参加了。艺术家要做的,是怎样把这种意识强化。他们有很多的行为,做了很多的活动,也做出了很多象征性的物品。他们这样做其实什么都不能解决,但是这个方式却可以加强人们的这种意识。

 

回到实验艺术,它有一个悖论。在教学里,在实验创作、艺术创作里,可以有超越的、超出规定的东西。但是它受制于一个环境的文化:政策、政治、习惯(文化习惯、生活习惯、认知习惯),文化的传统却会排斥很多。我们都是在惰性里,惯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惰性。往往艺术家的想象、创造力,是想要超出这些,超出所这些公认的规定或是遗留下的传统习惯,因而他去做出表述。但这是一种不断的冲突、较量。在冲突中,后面的人重新认识。这也正是现在常常讲的“反思”,reflect,rethink。

 

小狼:此次实验艺术文献展览还有一个关于传统语言的现代转换问题的专题板块,而您在《造像与当代影像艺术》一文中列举了一些改造传统文化、隐喻传统文化和现代性关系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家的作品,您是否可以从新媒体应用角度来谈一下实验艺术借用传统语言来介入现代性问题的前景呢?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