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辰:其实,无论用什么新的技术手段,转化是肯定能够做到的。就新媒体本身,我们可以去探索它的表达。这种探索,也可以构成作为技术手段及新媒介为基础的艺术探索,成为该媒介本身发展中的历程。但从另一个领域去看,不管是怎样新的技术、媒体、媒介,它们和过去没有本质区别的一点,在于你要拿它来做什么。所谓新,只不过是表现的方式、手段、效果有差别而已,但是解决环境、还原事物还是与人有关,比如:你的看法、态度、情趣、思考、怀疑、描述,都离不开和人的联系。
人们对新媒体常会产生一个看法或批评,总认为新媒体过于技术化,过于强调技术含量、高科技、新技术。其实不只是这样,技术本身可以构成艺术环节。新媒介,对传统是否转换,对当下是否适应,能否准确描述,关键在于怎么运用。当然我们要强调,新媒体也具有特殊性,它的特殊性就是从没有人做过,即跨媒介,国美就命名为跨媒介学院。央美则没有强调这方面,我们关注它有实验的成分在里面。但作品做完之后,就不是实验了,别人可以拿来使用和学习。另外,中国现在更多人也认同了新技术的出现不会取代旧技术,新的媒介的出现是对旧的东西的丰富和补充,而不是取缔。
小狼:您作为此次“和而不同”展览的展览执行人之一,参与了此次文献展的作品筛选和讨论工作,展览作品选择是策展人方式,而不是学校联展方式,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样的策展人方式?您的选择标准又是什么呢?
王春辰:策展人,不是过去所谓的那种集合不同艺术家,然后罗列作品的人。这里对策展人有一个前提,即“你是以什么看法,以什么想法去选择”。策展就是选择。选择的前提是你有一个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你有一个态度,态度是因为你想成为一个独立的意识,独立的价值。而价值能不能成立,他就找这些作品来证明。之所以有策展人,就是由于策展人通过观看全体,可以产生判断和比较,产生取舍,这就保证了它的平衡。另外一点,他有整体的把握,所以可以发现相隔千里万里地域差距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他可以将它们提取出来。第三点,在策展人选择作品时,他的意识里面也有一些作品。单独看一件作品时,并不能产生更大的冲击。但当策展人把它们汇集到一起时,则会体现出重要性和优势。策展的时候,还要想到展览的空间。假如说没有央美美术馆的空间,很多东西不能实现。有了这个空间,就要思考空间的安放,作品分别位于哪个板块,要形成什么关系。最后,形成超出作品在其原位的意义,从而带来更进一步的视觉的冲击,及感知的联想。放在这样的空间里,使得它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就是这样构成的。当然,这个关系因为它是在学院里、在美术馆里,这个美术馆也具有了一定意义。环境很重要,展览的场馆很重要。所以,在这样很好的美术馆的空间里,更需要有一个策展团队去把握。
【编辑:陈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