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罗:中国从来不缺宗教与信仰 2011-04-20 11:27:15 来源:《艺术新闻周刊》 作者:摩罗 点击:
批评过蔡元培教育改革产生的恶果,他曾提出著名的“美育代宗教”思想,能否就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发表一下您的看法?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家,您看来,中国人如何才能找到信仰?今年正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在这个历史的节点上,我们如何反思二十世纪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革命”和“改良”等问题,摩

 

徐家玲(以下简称“徐”):您曾在《中国站起来》一书中批评过蔡元培教育改革产生的恶果,他曾提出著名的“美育代宗教”思想,能否就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发表一下您的看法?

 

摩罗(以下简称“摩”):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显然包含着宗教偏见。

 

蔡元培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受到西方文化深刻的影响。西方主流宗教基督教愚昧而又残暴,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犯下了累累罪行,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遭到西方社会的强烈批判。蔡元培留学西土时,赶上了西方人激烈否定宗教的流风遗韵,就拿西方的眼光来讨论中国的文化。

 

中国人留学西方学什么?学的就是西方人如何看世界,如何评判自己的社会文化和别人的社会文化。蔡元培就把西方人的这种眼光和判断学过来了。

 

世界上几种影响最大的文化,各有其内在的逻辑和结构,各有其社会伦理、政治哲学、宗教信仰,而且其表现形态各不相同。比如中国的宗教,在文化结构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就大异于西方宗教。中国的儒释道三教,不但跟世俗生活保留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其精神奥义,主要是通过世俗生活中的实践细节体现出来的。它们既不遏制人们的精神自由,又不否定人们的世俗权利和欲求,而是指导人们如何追求精神与世俗、灵与肉的平衡发展和和谐相处。所以,用西方人启蒙时代对于宗教的偏见,来讨论中国的宗教问题和文化问题,颇为不妥。

 

例如,蔡元培指出: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这三条用来描述中世纪的欧洲文化状况是大体相符的,拿来描述中国社会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状况,都不合适。因为中国文化在整体上不是这样的结构,中国宗教与世俗文化和审美文化的关系本不是鲜明对立的状态。

 

正如蔡元培自己所述,美育与宗教本不可分割,美育本是宗教的一部分。以美育代宗教,结果就是取消宗教,在中国文化结构中,宗教极少呈现出负面作用,完全没有必要对宗教持这种凌厉的态度。在西方社会,也没有出现所谓以美育代宗教的趋势。

 

在奉行全盘西化文化政策的近代中国,中国本土文化和本土宗教都受到极大破坏。当下中国所需要的,不是歧视本土宗教,消灭本土宗教,而是在光大中国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光大本土宗教资源。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