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 2011-04-24 13:07:02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黄颂豪 陈运成 点击:
在新中国美术转型的过程中,黎雄才一直处于被关注的中心,但对他的艺术鲜有严谨、资料充分的研究,以至于在相当时期内,人们习惯于用抽象的概念与成见去评价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艺术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被世俗化的成见所掩盖、所隔断。他,于公众而言变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误解由此产生。

 

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陈永锵

 

岭南画派纪念馆自2008 年开始《百年雄才》研究项目,试图以近现代新国画运动的重要实践者、新中国美术创作及美术教育的杰出贡献者黎雄才先生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探索与历程作为一个例子, 回顾中国画近百年的发展,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岭南画派纪念馆副馆长 李劲堃 林淑然

 

对于黎雄才的绘画成就,只有将其置诸整个20 世纪中国画发展的具体情境之中, 才能给予较为恰当的评价。岭南派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上的成就当推关山月和黎雄才, 而就中西融合和上承宋元下开“新山水画”的历史坐标和脉络清晰度而言,则非黎氏莫属。

 

广东画院理论家 陈迹

 

黎雄才先生的勤奋是众所周知的,除了那些我们熟悉的创作、写生、课稿外,他还留下了数十本表面不起眼、甚至有些残破的速写本,时间从上世纪的30年代一直到80年代,我们可以称之为“旅行写生日记”,几乎每天都有物象被描绘下来,包括人物、树木、山石、瀑布、草虫、花卉等,甚至还有手绘的地图、日历,其中有不少写着“雨中速写” ,墨迹已被雨水浸化了。相信每一位看过这些速写本的人都会被黎老的这种执着精神感动。这些速写不仅是黎老体验生活的印迹,更是这位艺术巨匠艺术道路的见证。

 

岭南画派纪念馆研究部主任 韦承红

 

留日期间黎先生投入相当精力研究日本的“博物学”,对其影响至深的一点, 就是东洋观察自然的态度和深入严谨的观察方法。20 世纪初中国留学生赴日期间研习日本“博物学”, 是基于当时教学课程的训练需要。直接影响到他们回国后对中国画教学、对景写生以及穷究物理的阶段性教学和创作方向的观念实践。

 

黎先生留日, 一方面可以通过借鉴日本了解西方, 黎雄才先生之所以对日本艺术深感兴趣,正是由于其从日本绘画中体会到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借鉴日本, 是一种途径, 归根结底是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层回归。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