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碰撞中蜕变——澳大利亚华人艺术家生存现状一瞥 2011-05-15 11:29:2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史未 点击:
3月29日, 谈一峰与潘鞍作品联展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市贝尔科南艺术中心开幕,这次联展展出了谈一峰“苹果”系列油画、雕塑作品和另一位华人艺术家潘鞍的“罂粟花”系列油画作品。

大苹果 油画 110X100CM

 

3月29日, 谈一峰与潘鞍作品联展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市贝尔科南艺术中心开幕,这次联展展出了谈一峰“苹果”系列油画、雕塑作品和另一位华人艺术家潘鞍的“罂粟花”系列油画作品。自从在展览开幕式上见到了谈一峰,邂逅了他的“苹果”系列,这位艺术家和他独特的作品就一直让记者难以忘怀,希望能够有机会走近这位澳大利亚华人艺术家的世界。

 

在澳大利亚的艰难起步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曾出现过一股出国热,谈一峰就是那个时候走出国门的。作为当代职业艺术家,如今他在澳大利亚艺术界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他的作品常年被陈列在澳大利亚驻华使馆。然而,回忆起刚到澳大利亚时的经历,谈一峰还是感慨万千。到澳大利亚之前,他在国内主要从事国画和版画创作,当时已经开始在一些报纸和刊物上发表作品。他选择出国是为了深造,后来才决定留在澳大利亚发展。一切从零开始的他为了谋生,借钱开了家小餐馆,一干就是7年。直到2000年,他才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创作。

 

其实,这不仅仅是谈一峰的个人经历,而是很多在澳大利亚华人艺术家的共同写照。据谈一峰介绍,以访问艺术家身份来到澳大利亚的艺术家只是幸运的少数,当时很多华人艺术家靠开出租车、当油漆工艰难度日。连沈嘉蔚这样在国内已有相当名气的画家初来澳大利亚时,也只能靠给路人画像维持生计。然而,磨砺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谈一峰以自己为例说道:“生活如果太安逸,反而会失去创作的灵感。就像现在,如果我一直待在堪培拉,几个月下来什么都画不出来。所以这几年我经常到处跑,丰富自己的经历,回国的话,也会连续几个月待在国内进行创作。”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