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中西文化之间的“苹果”
在澳大利亚闯荡多年的谈一峰对国内艺术界的现状也有自己的看法:“国内的有些所谓当代艺术其实已经变质了,商业性的东西太多,符号性的东西太滥。在宋庄的时候,我发现一群艺术家同时在画毛泽东、天安门,缺乏个性和创意。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卖出天价并不正常,艺术品的价值本身就不是由金钱来衡量的。”说着,谈一峰指着墙上的一幅红“苹果”说:“在别人看来,我可能过于低调。其实我只是想把最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想做的事情上。就算我知道我的作品很难畅销,也不会为刻意迎合市场而改变初衷。当然,妥协也是有的。比如虽然我最爱画黑苹果,但同时也得画鲜艳好看的红苹果。”
其实在踏入谈一峰在堪培拉的宅院那一刻起,记者就已经看出他对苹果的钟爱。走进谈一峰的宅院,最先看到的就是一幅位于前厅的十分醒目的“苹果”油画。进入他的工作室,更是如同步入“苹果庄园”一般,能看到各种画在帆布上的、青铜雕成的“苹果”,地上、墙壁上遍布大大小小、颜色各异的“苹果”。谈及为何以“苹果”作为创作主题时,谈一峰笑着说:“中西方文化对苹果的理解是不同的,苹果在中国文化里是吉祥平安之果,在西方文化里更像是诱惑罪恶之果。我并不想把苹果作为某种特定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苹果的独特理解。我的苹果漂在中西文化之间,可以是红苹果,也可以是黑苹果,可以有多种诠释。”
在不同版本的“苹果”中,记者注意到一些细节:画面中的浮云采用传统工笔画法,看上去中国味十足;而画面中或抱着苹果或想抓住苹果的人类有的像西方人,有的像东方人,有的干脆面目模糊。对此,谈一峰十分肯定他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坚持:“海外的生活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看问题的视野和角度,没有这种经历就没有我今天的创作。但文化的根基是终身的,比如说我虽然入了澳大利亚籍,但骨子里还是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有国内评论家说我的作品很国际化,我自己的感觉是介于中西文化之间——‘苹果’就是中西文化融合交汇的结晶。”
【编辑: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