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为什么此次作品展取名为“士者如斯”呢?
何多苓:这是策展方取的名字。首先是因为他们觉得我的画作有些中国文人的气质。第二就是他们认为中国现在还像我这样画画的人很少了,所以为了留住这样的一种文化,这次展览取“逝者如斯“的谐音。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作为展览的核心,并作为学术上的主题。
新民周刊:很多人认为您的艺术作品具有诗意的特质,同时又唯美、优雅、带着淡淡的感伤,您自己觉得这些美学特征符合您的追求吗?
何多苓:大致还是符合的,各个时期的作品都有这些因素在里面。我的画识辨性还是很强的,让人一看上去就知道是我画的。
新民周刊:您所认同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
何多苓:我曾经在一篇短文中提到人生最高的两点乐趣:一个是知道什么是“好的”;一个是知道怎么达到这个“好的”。或许这是一个比较极致的追求,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达到,但追求过程本身就是好的。首先,你有眼光,有品位,知道什么是好的,而且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其次,你知道自己该如何向这个方向努力。自己是主动的,并有一定的创造性,能够给自己的生活或者世界贡献一点东西,这本身就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乐趣。不从功利角度来看,或许每个人达到的目标和作出的贡献会各不一样,但只要自己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境界。
新民周刊:什么样的艺术方向是好的?
何多苓:从主观角度,我喜欢优雅的、抒情的、带有文学性或音乐性的,能够带给我们广义上美的享受的艺术。而从客观的角度,我认为很多艺术都是好的,比如张晓刚,或者是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里程碑的作品,如罗中立的《父亲》等都很重要。尽管我不会这样画,但我懂得如何去欣赏,并承认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