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一:策划委员集体策划制
王镛:我提的是集体策划取的是策划委员人数的平均值,就不太容易有特别出彩的地方,因为国外策划者一般没有这么多人。但是这几年下来,我感到,第一,中国国家很大,要一个人来策划这个主题很难满足各个方面艺术家的需求。北京双年展不管其他的方面怎么样,参展国已经是世界第一了,就是超过了威尼斯双年展,85个国家,但是并不意味着它的质量是世界第一的。但是个人的能力,确实拿中国现在策划人的水平来讲好像还没有一个人能够这么把握一个这么大的主题和国际展览的一个单独的个人,而且中国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艺术理论权威,他是全国公认的甚至国际公认的,没有,所以集思广益还是必要的,这也成为北京双年展的特点。而且你可以注意到这次策划委员的人数已经在缩小,原来最高的时候达到30多个,现在已经20个以内,18位委员。
人数减少了,而且年轻化了,基本上是60岁或者65岁以上的都退掉了。年轻化、专业化、精干化,这是符合我最初的设想。因为我最早提北京双年展,筹办北京双年展建议的时候,我的计划就是人员要精干,要专业、要年轻,现在逐渐在往这方面走。这个策划委员集体策划,我觉得是行之有效的,符合中国国情的,这是这几届一直保留下来的。
至于以后还怎么改革?还是会有改革的。这是我的一个设想。
特色二:主题永远关注人类关系
记者:所以说艺术家是永远走在社会最前头的。
王镛:这个东西甭管叫不叫和谐世界,人类要和平共处、和平相处,减少冲突,文明也是这样,减少对抗,增加交流。这个是我们的一个理念,你看这几届展览的主题都没有偏离这个,基本上还是这个。而且这个主题应该说是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细化,尤其是第四届组织得比较好“生态与家园”。
“生态与家园”既切合中国现实的一些问题,又引起世界的关注,都是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生态与家园,尤其是生态环境是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这次开始我们策划的主题,有的策委提的是“走向未来”,经过讨论我们觉得“走向未来”有点儿空,还是不要离开现实,后来就确定“未来与现实”,把“未来与现实”,未来的设想和现实的困境两个结合起来,需要现实的努力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这条主线恐怕估计也会长期坚持下去。
还有一点刚才策划委员回答问题的时候谈到绘画与雕塑作为主要展览形式,这个开始的时候,说老实话我个人都有不同意见,我当时提出要三分天下,绘画三分之一,雕塑三分之一,其他的东西,新媒体、实验艺术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