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雕塑) 王朝闻
作为现代油画的经典作品,《开国大典》产生的前夜,美术界正在开展新年画创作运动,国画家正在接受艰苦的对于传统的改造。由于油画没有沉重的历史负担,所以,董希文以他的油画语言,融合当时正在流行的新年画的构图和色彩,把一个规模宏大的历史题材,以一种明确的民族风格表现出来。画面中那种明朗的色调、细腻的刻画、喜庆的气氛,很容易让人们体会到胜利的感觉。董希文的成功,既有题材选择的因素,也有方法的运用,这也为主题创作的表现问题树立了一个榜样。
可以说,1949年以来油画的发展是以革命历史题材的表现而树立了一个时代的成就标志,为此,中国美协于1961年6月2日至7月10日在北京召开了3次“革命历史画创作座谈会”,对一个时期以来的历史画创作进行总结。会议的议题有:革命历史画的群众场面如何描写;革命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如何表现;革命受到挫折时的悲壮题材如何处理。与会者认为:“表现好这种题材,关键在于:一、立场:对史实的正确理解;二、艺术处理: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此同时,《美术》也开始发表一些文章,评论或介绍革命历史画创作的经验,开展“关于革命历史画问题的探讨”,首先出场的是侯一民的《刘少奇同志和安源矿工》和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这一次结合创作的座谈,是“文革”之前关于革命历史画创作和研究的一次重要活动,它不仅总结了这一时期关于革命历史画创作的经验,同时还研究了创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革命历史画创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三十周年纪念美术展览”,到1962年的“第三届全国美展”,革命历史画又相继出现了一批杰作,其中有黎冰鸿的《南昌起义》,罗工柳的《毛主席在井冈山》,王征骅的《南昌起义》,蔡亮的《延安火炬》等等。此后,由于社会更需要密切配合现实的作品,很多画家都开始把视线转移到对现实的关注之中,同时因为民族风格的提出,也给历史画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可以说这也是革命历史画逐渐减少的一个原因。
1963年,中央美院举办了《油画研究班毕业创作展览》,钟涵的《延河边上》、柳青的《三千里江山》、闻立鹏的《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杜键的《在激流中前进》,不仅表现了对油画语言的研究成果,而且在革命历史画题材的处理上也有了重大的突破,这批作品在油画发展史上也成了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把握重大题材,以具有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和事件,以富有激情的色彩反映思想和感情,把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主题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6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现代经典美术作品展”正式免费对公众开放。)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