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大师的合作经典——《阿尔的舞厅》
1888年10月24日,高更在提奥的资助下,终于来到阿尔。热情如火的梵高在高更到达的第二天,就把他拉到外面去画风景。这一天,梵高画了《老紫杉》,用的是他一贯的激烈、杂乱的笔触。高更则不然,他画的《阿尔农场》,题材虽然来自梵高的提议,但使用的几乎完全是塞尚的技法,审慎布局,笔触严谨之中透出灵巧。
对于彼此的真实想法,二人内心其实心照不宣。梵高清楚高更南下是为了“生计”和“出名”。高更也了解梵高的古怪个性,知道长期相处的困难。梵高出于对“南方画室”的渴望,也因为高更的自身魅力,希望至少合作一年以上,届时“南方画室”必然引人注目,即便高更离去,别的艺术家也会前来加盟。
高更虽然自负、虚荣、傲慢,但任何时候都头脑清醒,对利害关系十分了然。初到阿尔,他采取了小心翼翼的观望态度,十分注意与不谙事理的梵高协调关系。高更不仅绝不显露任何不适之感,在绘画问题上也不轻易发表不同意见,尽管他对梵高所采用的厚涂法十分反感。
最初的三周,一切都那么完美。两人共同散步,共同作画,描绘共同题材。即便有分歧,也只表现为理论上的探讨。在创作上,二人互相渗透,互为借鉴。高更在阿尔秋季画的许多作品都直接受到梵高的影响,他发现了厚笔触的重要性,风格由此变得粗犷,有时达到粗野的程度,画风大大有了力量,他还认识到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的铭黄色色彩,给人一种激情。
梵高跟高更接触后,也从他身上学会如何更好构图,不再满足于画一小块自然景色或风俗场景。高更还教他要舍弃阴影。在高更的指导下,梵高逐渐“转向抽象”,即较少地写生,试图更多地依靠记忆和想象。
《阿尔的舞厅》就是这一时期二人合作的经典作品。两位画家风格交融的特点在作品中表现得相当明显。梵高在很大程度上放弃自己,迎合高更,试图借助回忆,通过线条的约束和色彩的巧妙安排,追求“色彩的音乐”或“象征主义的诗意”。
作品融合了日式风格:重新采用水平线条,并且画作第一层次曲线与反曲线相互交错,线图式外观突出。色调均匀的暗黄色块,间杂着黑色的靛蓝色块——那是梵高极爱的阿尔妇女传统服装所特有的颜色,烘托出一种奇特、令人不安而又充满迷幻色彩的美。
画面的前景中,人物都用一种装饰性手法来处理,梵高承认这是从高更在布列塔尼创作的《宣誓》一画中学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