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2011-08-03 14:08:52 来源:真艺术网 作者:孙振华 点击:
关于艺术社会学,在我们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庸俗社会学”。我们记得,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艺术就像急于脱掉一件脏衣服那样,希望摆脱“庸俗社会学”。

我并不认同某些人才是艺术家的观点。我认为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艺术家。另一种倾向是当一些人认定某些人才是艺术家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卸掉了,而把发现一个世界、表达一个世界的责任放在他认为的艺术家身上了。

 

除了在展厅展出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展览外,还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展开始走出展厅,走向公众,走向开放的空间。在深圳华侨城,已经举办过四届的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实践着走出美术馆的尝试,让艺术家的作品在公共空间里实现和观众的交流;2002年,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所组织的“中国西部风”雕塑巡回展,以“艺术大篷车”的方式,让一百五十多件雕塑作品巡回十个城市,在公共空间与公众进行交流,参观人员多达820多万人次,这在中国艺术展览的历史上是空前的,“中国西部风”以这种独特的方式探索了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艺术与公众的关系。

 

还有一些艺术活动与中国社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回应,表现出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对历史和社会事件重新诠释。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艺术的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它很难和西方的艺术发展阶段简单对应,无法机械地用几个阶段来套。例如形式语言的探讨,现在就很难说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再如,就艺术与文化的关系而言,许多问题并没有来的及深入;现在,重建艺术社会学的问题又提了出来;这意味着,这些问题相互之间不是替代性的关系,而是交叉的关系,中国特殊的情况,决定了它所面临问题的立体性。

 

前面提到过的拉在谈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有这样一段论述,我以为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看待我们今天提出艺术社会学的问题:

 

直截了当地说,我并不认为当代文化整个地或者绝大部分地必然是后现代化的。在这个时代还流行着各种文化对象--包括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的,以及诸如哥特式的和基督教的文化对象之类的前现实主义的文化。其次,还应当看到许多经验地存在着的文化对象融合了现实主义的、现代主义的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所以,我只是把“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作为理想类型来使用,在文化史上也是如此,完全不存在文化范式间严格的前后更替的序列。(5)

 

强调重建艺术社会学也并不等于所有的当代艺术只能采取社会学的立场,只是从中国当代艺术所面临的问题来看,重建艺术社会学将有利于针对中国艺术长期以来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脱离社会,脱离公众问题,破产艺术精英主义倾向,尊重全民的艺术权利,推动艺术的民主化进程,它对中国艺术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将是不可限量的。

 

注释:

 

(1) 段炼:《世纪末的艺术反思》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5月 第102页

 

(2) 旷新年:《文化研究这件“吊带衫”》载《天涯》 2003年第1期第17页

 

(3)〔美〕阿尔文·古尔德纳:《新阶级与知识分子的未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第103页

 

(4) 摘自《国外社会科学文摘》拉什著作:《后现代主义社会学》

 

(5)《美术报》2003年7月26日第3版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